哪些茶品牌的审美引领了整个行业?

茶在熟人圈子里转,永远玩不大,一年撑死能喝几斤?


大品牌做得是陌生人生意,比如小罐茶、咖啡行业中的星巴克。


如何吸引陌生人源源涌进,品质好是根本,可怎么知道你的茶好喝呢?你说好就好?


视觉锤,语言钉,只有不断重复传播品牌的视觉锤,语言钉才可能被捶打进潜在客户的心智。


同品类产品太多,首先要看见。看见你鹤立鸡群与众不同,荷尔蒙急剧上升,一时冲动买下来,带回去,然后才有产品体验的可能。


如偶遇一位让你动心的姑娘,她自己不会说我与众不同,而是从内到外散发出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气韵吸引着你。简单说,她是有灵魂的。你要坚信,在这个物欲横流追名逐利的世界,真正有灵魂的生物并不多。


茶叶设计也是这样,好的设计第一眼看去就觉得它与众不同,但这又不是用语言表达也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极致的艺术之美,不能多解释。一解释就俗气,面对它们,你只能惊叹:“美”、“好美”、“太美了”!


茶叶设计要呈现出它本来的美,设计师不是在创造,而是像助产士一般,让茶叶本身的自然美完美释放。


所以,设计永远不是技术,它是一门无法手把手教的艺术,悟性不够,教是没用的。


然而,茶叶包装设计这个行业又有些特殊,美是第一位的,但不能沉湎于美,还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设计的背后,始终有种无形的现实力量在影响着你,因为你毕竟不是玩艺术。艺术可以纯粹,完全不考虑市场,梵高画一辈子向日葵可以穷死,但包装设计出来马上要到市场去做检验,不被消费者认可的包装设计,当然不是成功的包装设计。你可以进博物馆、获红点奖、被艺术家热捧,但票房不好就是不好。世界就是这么操蛋,你爽了,就会有不爽的人,消费者不买账,客户资金周转期短、数百员工要吃饭,公司撑不住就得关门大吉。


因此茶叶包装设计是实践美学,商业美学和市场美学。


好的设计永远只能为产品赋能,一个气质包装从根本上改变不了一个公司的命运,每个爆款的成功都带有偶然性,很复杂。


但是,在这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专业化是必由之路。每个专业化公司都自带基因,有的设计公司基因是烟,有的是酒,有的是餐饮,有的就是茶,擅长并长期和酒打交道的设计公司,做出来的设计怎么看都更像酒包装。


就笔者目力所及,目前茶界视觉形象能持续推出、美学形象保持稳定的大品牌不外乎小罐茶、竹叶青、雨林;大益2018年发力冒了个泡就没有下文了,山青花燃、吉普号、津乔等等小品牌也经常让人眼前一亮。


小罐茶设计是日本的神原秀夫;其空间设计是“苹果Apple Store御用设计师”Tim Kobe ;



竹叶青设计是香港的陈幼坚;



雨林设计是昆明的新道设计;



大师比较低调,网上找不到照片,只能到墙上找:找不到就算了,设计作品见真章,以下是新道设计部分设计作品:


雨林古树茶:

















以上设计有高端大气引爆古茶树风潮、价值尊贵的“腾蛟起凤”,也有销量差可绕地球一圈的诸多爆款,如雨林红5号、玲珑……


大公司容易产生爆款,为什么?产品数量多,可以试,甲不爆,乙爆,乙不爆,丙爆;只要美学和品质达到一定高度,总有一款会燃爆的。小公司一年做一两款产品,若没爆就直接没戏了。


太姥山白茶:




苦么山:




帕雅珍



神侣昔归:



……


说了半天,茶叶包装设计的专业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外行看不懂。让打印店的小妹网上下载几个图案做个包装设计,或者去猪九戒网花几百块钱设计个绵纸,这是很多茶老板都干过的事。


越厉害的人越相信“术业有专攻”,一文钱一文货,永远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好的设计是有灵魂的。这样说,有的茶老板依然听不懂。


换种说法,七大茶类都有自身的气质。设计公司,或者说设计师的灵魂,决定了所设计产品的灵魂。


简单说下专业设计团队设计一个产品的流程:


首先,设计前要给产品命名,就要给消费群体画像,叫什么好?首先好记,俗一点没关系;其次,用暗示、隐喻来传递美好、尊贵、年轻、时尚、奢侈、高端、诗意、复古、历史、潮酷等感觉;取名大致把握两个方向:准确对应用户、对应市场并明确受众定位;客户个性和偏好等……

 

当然,起名也很专业,看理论也不管用,每件事均有很多理论,理论有时却是害人的,运用最难,有时自己觉得明明很好听,结果却是自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从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最好的理论都是“审时度势”,前提是你都了解,不同情势下抽出一件对口的兵器。

 

产品命名后,其它齿轮就开始转动起来,插画部门会根据自己理解的产品名进行艺术创作,这是设计流程的第二次艺术化。命名是第一次。同样的名字,在不同插画师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插画风格和内容。


此外,大品牌都是用原创插画,除了担心惹上麻烦,它们有自身的价值观和尊严。


命名和插画素材搞定,产品设计师就会根据自己理解进行第三次艺术创作,而这一次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产品设计最终呈现出的气质和风格,是由产品设计师来呈现的。是产品设计师,给一个产品注入了最终的灵魂。

 

产品设计师必须是洞察人性懂生活的人。苦逼设计师设计出的作品,隐隐约约带有苦逼味,而茶叶设计师的专业性此时也会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例如普洱茶分生茶、熟茶,那么设计师就要考虑条索、汤色、口感等因素,所用色系也会完全不同,例如生茶高冷,要用冷色调,熟茶温暖,要用暖色调。

 

设计师也会根据应用场景、受众人群来呈现其形态,饼、沱、砖、散等,大小、规格,设计师不是客户的工具,客户应该充分尊重专业设计师的意见和建议,是设计师在主宰设计,而不是客户来指导用什么元素。


此外,设计师会根据产品定价来做相应设计,10000块的茶绝不能看着像100块;设计师还会根据普洱茶的山头、村寨,加进一些体现当地的文化元素,让产品不但酣畅淋漓,而且灵魂饱满,不但美,而且有趣、适合。

 

设计到此就完了?

 

远远不止。设计完的稿子要转到工艺设计部,由另一批专业设计师再结合各种材料来修正、校对,对每个小细节进行打磨。一个包装厂配套合作几十种材料的供货商,不同材质、不同工艺,在每个应用场景下的细微差别,都会影响到产品最终的呈现效果。


不懂材质和生产流程的设计师,设计出的很多前卫设计最终无法生产量化。


为啥自己看着好的设计生产出来效果却不理想呢?很多茶老板不理解。

 

工艺设计部出来的稿件,经校对、签字后转到包装生产部,厂里经验丰富的师傅要不停地调色、打样,打样出来后对细节再次审核矫正调试,直到最后呈现出设计师想要的美学效果,才会正式投入生产。

 

包装生产出来后,就进入另一个专业领域——宣传销售。


因此,专业设计是一个长长的链条,就像“飞轮效应”,一个齿轮动起来了,其它齿轮就跟着转。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现代商业是分工极为精细的工业,每个细分领域都很专业。前些年,普洱茶市场整体上是土特产味道、农家乐感觉,这几年来,绝大多数品牌已认识到颜值的重要性,开始辟出专门经费提升产品的美学形象。


喝茶有三个阶段:生理、感官、精神,解渴就是生理需求;感官包括味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现在的年轻人,重视体验消费,场景消费,若不能马上来电,她才不会喝你的茶呢。而礼品市场更是如此,若再提个土不拉几的东西送礼,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人,都是需要面子支撑的。

评论 / 1

新道设计·徐海夫
#61395

人,都是需要面子支撑的。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