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茶你不得不知的核心!

  很多人初喝茯茶,总有一点障碍。一看样子就不对,一块黑乎乎的“碎茶粗梗”,横七竖八地压成了一个砖块,放到鼻子底下闻一闻,也没有明显的清香。

  扣下来一撮泡在开水里,有亮红色漾出,喝一口,却有一种陈旧的味道。人们对食物,已经习惯于挑选新鲜,因此对陈旧的味道往往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防范。更何况,市面上确实有一些制作低劣、存放不良的茯茶带着近似“烟砖块”的气息,让试图深入的茶客扭身而走。

  但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又停步犹豫了,因为他们知道,世间有不少热爱茯茶的人,生活品质很高。难道,他们都在盲目地热爱“烟砖块”?而且,这些人各有自己的专业成就,不存在“炒作”和“忽悠”茯茶的动机。

  于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开始怀疑自己,重新回头,试着找一些懂行的人,跟着喝一些正宗的茯茶。

  这一回头,性命攸关。如果他们还具备着拓展自身饮食习惯的生理弹性,如果他们还保留着发现至高口舌感觉的生命惊喜,那么,事态就会变得比较严重。这些一度犹豫的茶客很快就喝上了,再也放不下。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是功效

  几乎所有的茶客都有这样的经验:几杯上等的茯茶入口,口感还说不明白呢,茶味满腔回荡,随即腹中蠕动,胸间通畅,舌下生津。

  人们以“轻盈”二字来形容绿茶,而对茯茶而言,则以自己不轻盈的外貌,换得了茶客身体的“轻盈”。

  这可了不得!想当年,清代帝王们跨下马背过起宫廷生活,最大的负担便是越来越肥硕的身体。因此,当他们不经意地一喝茯茶,便欣喜莫名。

  乾隆皇帝喝了这种让自己轻松的棕色茎叶,就到《茶经》中查找,没查明白,便嘲笑陆羽也“拙”了。

  据说他为此还写了诗:“点成一碗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他的诗向来写得不好,我当然不会去考证,但如果真用“金茎露”来指称茯茶,还算说得过去。

  《红楼梦》里倒是确实写到,哪天什么人吃多了,就有人劝“该焖些茯茶喝”。宫廷回忆录里也提到:“敬茶的先敬上一盏茯茶,因为它又暖又能解油腻。”

  由京城想到古丝绸之路,那一条条从茯茶府出发的长路,大多通向肉食很多、蔬菜很少的高寒地区。

  那里本该发生较多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们终于从马帮驮送的茶饼、茶砖上找到了原因:“茯茶味浓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当今中国,食物充裕,越来越多的人遇到了清王室和高原山民同样的问题。因此,茯茶风行,理由充分。

  其次,是口味

  如果茯茶的好处仅仅是让身体轻盈健康,那它也就成了保健药物了。但它最吸引茶客的地方,还是口感。

  要写茯茶的口感很难,一般所说的兰香、荷香等等,只是一种比拟,而且是借着嗅觉来比拟味觉。

  世上那几种最基本的味觉类型,与茯茶都对不上,即使在茶的天地里,那一些比较稳定的味觉公认,如绿茶、乌龙茶、红茶、花茶系列所体现出来的味道,与茯茶也不对路。

  总之,与这一些类型化、准类型化的味觉定型相比,茯茶显得暧昧、含糊、内敛,因此也难以言表。

  人是被严重“类型化”了的动物,离开了类型就不知如何来安顿自己的感觉了。经常看到一些文人以“好茶至淡”“真茶无味”等句子来描写茯茶,其实是把感觉的失落当作了哲理,有点误人。

  不管怎么说,茯茶绝非“至淡”“无味”,它是有“大味”的。如果一定要用中国文字来表述,比较合适的是两个词:陈酽、透润。

  茯茶在陈酽、透润的基调下变幻无穷,而且,每种重要的变换都会进入茶客的感觉记忆,慢慢聚集成一个安静的“心理仓贮”。

  在这个“心理仓贮”中,茯茶的各种口味都获得了安排,但仍然不能准确描述,只能用比喻和联想予以定位。

  我曾做过一个文学性的实验,看看能用什么样的比喻和联想,把自己心中不同茯茶的口味勉强道出。

  于是有了:这一种,是秋天落叶被太阳晒了半个月之后躺在香茅丛边的干爽呼吸,而一阵轻风又从土墙边的果园吹来;那一种,是三分甘草、三分沉香、二分当归、二分冬枣用文火熬了三个时辰后在一箭之遥处闻到的药香。

  闻到的人,正在磐钹声中轻轻诵经;这一种,是寒山小屋被炉火连续熏烤了好几个冬季后木窗木壁散发出来的松香气息。

  木壁上挂着弓箭马鞍,充满着草野霸气;那一种,不是气息了,是一位慈目老者的纯净笑容和难懂语言,虽然不知意思却让你身心安顿,滤净尘嚣,不再漂泊;这一种,是两位素颜淑女静静地打开了一座整洁的檀木厅堂,而廊外的灿烂银杏正开始由黄变褐。

  这些比喻和联想是那样的“无厘头”,但只要遇到近似的信号,便能立即被检索出来,完成对接。

  茯茶的“心理仓贮”一旦建立,就容不得同一领域的低劣产品了。这对人生实在有一点麻烦,例如我这么一个豁达大度的人,外出各地几乎可以接受任何饮料,却已经不能随意接受普洱茶。

  因为“心理仓贮”产生了敏锐的警觉,错喝一口,就像对不起整个潜在系统,全身心都会抱怨。

  这种拒绝,说大一点,是在人品结构边缘衍伸了一个小小的“茶品”结构,在人格形态外沿拖拽出了一个小小的“茶格”形态。

  不管是“品”是“格”,都是通过否定和删削,来求得等级自守。这对茶事来说,虽然无关精神道德,却是有涉生活素质。

  第三,是深度

  与人们对其他美好饮食的记忆不同,茯茶的“心理仓贮”,空间幽深、曲巷繁密、风味精微。

  这就有了徜徉、探寻的余地,有了千言万语的对象,有了玩得下去的可能。你看,在最大分类上,有传统技艺制茶与机器生产的区分,有传统发酵和冷发酵的差别,还有陈年茶叶原料的不同。

  其实,连冲泡也大有文章。茶量、水量、速度、热度、节奏组成了一种韵律,上口便知其人。

  这么复杂的差别与一个个朋友的生命形态连在一起了,那个天地就有了一种让人舍不得离开的人文深度。

  以上这三个方面,大体概括了茯茶那么吸引人的原因。但是,要真正说清楚茯茶,不能仅仅停留在感觉范畴。茯茶的“核心机密”,应该在人们的感觉之外。

  版权声明:源于网络,贵在分享,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尽快处理!

评论 / 3

孤独游泳的鱼
#41646

茯茶味浓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回复
流浪的火枪
#41131

学习了

回复
流浪的火枪
#41130

学习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