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神秀 茶乡郎溪

郎溪,地处安徽省东南边陲,位于皖、苏、浙交界处,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区位优越,同时,亦是久负盛名的中国绿茶之乡,产于郎溪的瑞草魁等名茶,自古以来声名遐迩,茶香氤氲,茗韵古今。



古县千年  文脉源远

郎溪,古称建平,建县于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民国3年(公元1914年),“因治南有郎溪水,取其意定名郎溪”,改建平县为郎溪县。悠久的历史和便利的交通,使得郎溪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



郎溪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深受古代吴文化的影响,域内至今仍保持着许多古朴的民风习俗。跳“五猖”、小马灯、云舞及老龙灯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歌舞流传至今,花鼓戏、皮影戏等剧目更是在郎溪人民一代代的传承中,与时俱荣。丰富的历史人文留下了一处处古迹,独特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别致的风景名胜,再加上数万亩茶园郁郁葱葱点缀在群山之间,茗香袅袅中交织出了郎溪迷人的风景线。


有茶生香  名出盛唐


佳茗生处必有好山水,郎溪生态优越,自古便产佳茗,加之地理位置优越,茶名远播,茶事兴盛更是由来久矣。



古宣州郎溪地区的鸦山产茶,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记载。五代时期的《茶谱》这样描述道:“宣城县有丫山,小方饼横铺茗芽装面。其山东为朝日所烛,号曰阳坡,其茶最胜,太守尝荐于京洛人士,题曰丫山阳坡横纹茶”。这里的丫山即是郎溪境内的鸦山,横纹茶亦称之瑞草魁,由此可知,郎溪茶叶在唐和五代时期便已颇负盛名。

昔观唐人诗,茶韵鸦山嘉。

鸦衔茶子生,遂同山名鸦。

重以初枪旗,采之穿烟霞。

江南虽盛产,处处无此茶。

纤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

竞收青蒻焙,不重漉酒纱。

……

北宋梅尧臣的这首《答宣城张主簿遗鸦山茶次其韵》,形象生动的描绘出郎溪鸦山茶的历史盛况、产区环境和独特品质。



及至明清,郎溪茶事日益兴盛。明代《建平县志》云:“……其山产茶,旧常入贡……”清代谈迁《枣林杂俎》记载:“建平县(即郎溪县)岁贡芽茶二十五斤。”说明郎溪所产茶品质优异,以至成惯例每岁入贡二十五斤之多。清《宣城县志》则载:“……阳坡山下,旧产佳茶,名瑞草魁,一名横纹……”


历史文献的记载寥寥数语,却可以从中想象出郎溪茶叶备受世人喜爱和推崇的情景,上至帝室皇家,中有文人墨客,下至普通黎庶,无不对郎溪名茶青睐有加,瑞草之魁,实至名归。



生态优良  造化茶乡


作为传承久远的名茶之乡,郎溪的生态环境十分适宜优质茶树的生长。


郎溪位于皖南山区与长江冲积平原的交接地带,为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东南部为山地,西北部为丘陵和平原,地势东高西低,年平均气温为15.9℃,降雨量1143毫米,日照时数2108小时,相对湿度78%。县域内全年气候温和,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较长,茶园大部分为红壤和黄棕壤,整体气候条件优越。



位于县境南部的鸦山,更是一座很久以前便以贡茶“瑞草魁”而闻名天下的产茶圣境。鸦山为天目山脉一支南北走向的余脉,海拔446米,东与广德的相华尖并立,南与宁国的高峰山对峙,北与南漪湖相望,西连宣州的碧山龙泉洞,山水相依之间,独特的生态,为瑞草魁等名茶产生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


茗生郎溪  瑞草之魁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这是继《茶经》之后茶叶著作《茶疏》开篇的第一句话,直白且确切的点明出灵山秀水与传世佳茗的因果关系;位于江南茶区的郎溪,和盛产于此的瑞草魁、黄魁等名茶,则更是对这句话做了形象生动的注脚。



作为郎溪的代表性名茶,瑞草魁历史之悠久,可远溯至唐朝,无论是唐代茶圣的《茶经》还是宋代文人的诗词中,都对此有明确的记载,且文笔之中,颇多赞誉。瑞草魁具有十分鲜明的品质特色,其外形挺直略扁,肥硕饱满,大小匀齐,形状一致,色泽翠绿,白毫隐现,香气高长,清香持久,汤色淡黄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回味隽厚,叶底嫩绿明亮,均匀成朵,为名茶之精品。



产于郎溪山水佳境的黄魁茶,亦是有着同样笑傲同侪的品质。据民间资料记载:“清嘉庆年间,建平西南,茶林间产异茶,每年四月上旬,萌发嫩梢,色黄,其味绝殊,族人以为瑞茶。”黄魁茶具有独特的色、香、味、形等品质特征,其中“鲜叶金黄、干茶嫩黄、茶汤杏黄、叶底明黄”指其色泽与外形;“滋味鲜爽、口感饱满、回甘持久”指其滋味;而其香气,更是茶香高爽,以荷香、花香为主、兼具栗香。正所谓“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黄魁之贵,便在于未品先闻,即已醉人。



摘自2019.03《徽茶》【醉美茶乡】栏目

我们崇尚分享,尊重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