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了解茶艺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再谈茶艺

丁以寿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茶业系教授

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 所长

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


关于茶艺健康发展的思考


中华茶艺古已有之,唐宋元明,煎茶、点茶、泡茶茶艺各领风骚。入清以后,中华茶艺由盛转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华茶艺再度复兴,各种形式的茶艺百花竞放,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茶艺教育方兴未艾。当代中华茶艺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下面就茶艺健康发展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科学的概念是茶艺健康发展的前提

(一)茶艺概念


“茶艺”一词,是1940年胡浩川在为傅宏镇所辑《中外茶业艺文志》一书所作的序里发明的。1970年代,台湾茶界再倡茶艺,“茶艺”一词终于被确立和广泛传播开来。由于“茶艺”是新名词,对“茶艺”的界定难免有分歧。


目前海峡两岸茶文化界对茶艺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界定是将“茶艺”理解为“茶之艺”,主张茶艺包括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的品饮之艺,甚至将茶艺内涵扩大到整个茶文化、茶学领域;狭义的界定是将“茶艺”理解为“饮茶之艺”,将茶艺限定在品饮及品饮的准备——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范围内。



中国的茶学教育历史悠久、学科建设非常完善,全国有20多所高等院校设有茶学本科专业,在茶学方面能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形成了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茶树生态学、茶树病虫防治学、制茶学、茶叶深加工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叶经营管理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机械等比较成熟、完善的茶学分支学科。茶艺应在已有的茶学分支学科之外去另辟新境,开拓新领域,不应与已有的茶学分支学科重复、交叉,更不必用茶艺去涵盖茶学已有的领域,“茶艺”应取狭义。



茶艺即饮茶的艺术,包括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系列程式和技艺。中国是茶艺的发源地,中华茶艺是指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艺术。茶艺是综合性的艺术,它与文学、绘画、书法、音乐、陶艺、瓷艺、服装、插花等相结合构成茶艺文化。茶艺是茶文化的基础,茶艺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茶艺与非茶艺


茶艺与相关的茶道、茶俗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只有区分出茶艺与非茶艺,才能更好地把握茶艺的概念,科学地发展茶艺。


1

茶艺与茶道


茶道是以养生修心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艺、茶礼、茶境、茶修四大要素。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道不能离茶艺而存在。茶艺重点在“艺”,追求品饮情趣、意境,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


2

茶艺与茶俗


所谓茶俗,是指一些地域性的用茶风俗,诸如婚丧嫁娶中的用茶风俗、待客饮茶风俗、饮茶习俗等,主要是指饮茶习俗。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茶历史悠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如四川的“掺茶”,江浙一带的“薰豆茶”、“阿婆茶”,藏族的“酥油茶”、维吾尔族“奶茶”、傣族“竹筒香茶”、白族的“三道茶”、拉祜族的“烤茶”、客家人的“擂茶”等。


茶艺着重于茶的品饮艺术,享受一杯(盏)茶,追求茶事中的美感。茶俗在于喝茶解渴,其中蕴涵着地方和民族的一些礼俗。如果在茶俗中注重品茗情趣、茶具欣赏、茶的色香味形等,就进入了茶艺的领域。有些茶俗经过加工提炼可以成为茶艺,而有些茶俗虽然也具有观赏性,但不能算是茶艺。

茶艺、茶道、茶文化、茶学内涵关系图。


茶艺、茶道、茶俗、茶文化外延关系图。


二、茶艺健康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生活性与文化性相统一


茶艺是一门生活艺术,是饮茶生活的艺术化。茶艺不能脱离生活,高高在上,远远地供人观看。茶艺要走下舞台,走入家庭,走进日常生活,还原其生活性。茶艺要远离 “表演”,其动作、程式不宜舞台化、戏剧化,更不能矫揉造作、扭捏夸张,而是要符合日常生活习惯。



茶艺源于日常生活,但又超越日常生活,成为一种风雅文化。茶艺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其中蕴涵许多文化要素,诸如陶瓷、书画、插花、音乐、服装等。茶艺的文化性是对生活性的提升,使饮茶从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从而使茶艺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生活性是茶艺的本性,在茶艺编演中不能背离这一点。文化性是茶艺的特质,在茶艺编演中要尽量与相关文化艺术结合,表现出高雅的文化一面。


(二)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科学地泡茶是当代茶艺的基本要求。茶艺的程式、动作都是围绕着如何泡好一壶茶、一杯(盏、碗)茶而设计的,其合理与否,检验的标准是看最后所泡出茶汤的质量。因此,泡好茶汤是茶艺的基本也是根本要求。科学的茶艺程式、动作是针对某一类茶或是某一种茶而设计的,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茶的品质特性为目标。凡是有违科学泡茶的程式、动作,尽管具有观赏性,也要去除。



茶艺无疑又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必须符合美学原理。所以,茶艺程式和动作的设计以及表演者的仪容、仪貌等都要符合审美的要求,一招一式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有些虽不能发挥但又不影响茶的品质的程式、动作,因符合审美艺术性要求,亦可保留。特别要注意的是,茶艺不是茶加艺术的机械组合,不是茶戏剧、歌舞、小品、情景剧等。


科学性是茶艺编演的基础,艺术性则是茶艺成为一门艺术的根本所在。


(三)规范性与自由性相统一  


各类、各式的茶艺,必须具有一定的程式、动作的规范要求,以求得相对的统一、固定,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无规矩不成方圆。当前,蔡荣章的《茶道入门三篇》《茶道入门——泡茶篇》、童启庆的《习茶》《生活茶艺》、丁以寿的《中华茶艺》等书为当代茶艺建立了基本规范。今后,在茶艺的实践中,要逐步对各类、各式的茶艺加以规范、建立标准,规范性是茶艺得以传承和健康发展的保证。

规范是法度,但在茶艺编演中亦忌千篇一律的刻板程式、动作,不能因为规范而扼杀有个性的创造。茶艺可以不受规范的限制,不必拘泥于固定的程式、动作,可以展示茶艺师的个性风格、自由发挥。茶艺演示达到一定境界时,演示的形式甚至内容已经淡化,重要的是茶艺师的个性展现——准确说是个人修养的展现。但是,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建立在规范的基础上的自由。


规范性是共性、是同、是不变,是茶艺得以良好传承的前提;自由性是个性、是异、是变,是茶艺多姿多彩的必然要求。规范性与自由性的统一,是个性寓于共性之中,是同中有异。


(四)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创新是一切文化艺术发展的动力和灵魂,茶艺也不例外。所以,在茶艺的动作及程式设计中不墨守陈规,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茶艺的新形式、新内容。


茶艺的创新又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中生有,而是在继承传统茶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的创新,是推陈出新。继承不是因循守旧,不能一味复古,而是批判性地加以继承,创造性地加以继承。切忌食古不化、照搬古代茶艺,而是古为今用。犹忌身着汉服唐装、头戴宋冠明巾,却又手执现代茶器,古今穿越、不伦不类。


身着汉服,指涂指甲油的“茶艺展示”


创新性是当代茶艺发展的客观要求,继承性是茶艺创新的必要前提。没有创新,茶艺就不能持续发展;没有继承,茶艺就缺少深厚的文化积淀。


继承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又是对传统的发展。一方面,对传统茶艺的某些方面要原汁原味保留;另一方面,又要创造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符合当代审美要求的新形式、新内容。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