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杯里外说“岩韵”

冬夜,寒冷,

围坐,起炉,

燃炭,烤火,

煮水,备器,

牛肉”“马肉”各一份,

再备点“雪梨”和“桃仁”。


“这是要打边炉,还是要炖汤呢?”


“不,不,不!这你就有所不知了,茶道君正要准备泡(几)个岩茶叹叹呢。”

“岩茶?岩茶不就是大红袍?”

“不,不,不!大红袍属于岩茶,岩茶可不等同于大红袍哦。大红袍只是岩茶里面的一个品类,除了大红袍,还有肉桂、水仙、雪梨、桃仁、白鸡冠、铁罗汉、佛手、水金龟、水葫芦、夜来香、不见天、岭上梅、过山龙、瓜子金、金柳条、雀舌、矮脚乌龙、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不知春、半天妖、白牡丹、金桂、金锁匙、北斗、白瑞香……(此处省略了几百个岩茶品类)。”



说到岩茶,茶道君不得不承认自己对岩茶有“偏见”。


牵扯起我与岩茶的爱恨情仇,恨不得马上飙起林夕填的歌词来:“你在什么时候,潜伏在我的心,为什么我不能肯定,是谁蒙蔽我眼睛,是否尘埃还没落定,竟让我看错你的表情,际遇点石成金,时间弄假成真,原来都不由我决定……无缘无故的恨,无中生有的爱,原来有看不透的因,从前不能勉强温馨,现在不想念你不行。”


记得第一次接触岩茶,是在岩茶的审评课堂上,当时心里受到一万点暴击,不由得感叹“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难喝的茶,又苦又涩,还有浓浓的火焦味”,一度怀疑书中“岩骨花香”这个词的真实性。

本来刚接触茶的人就很难会喜欢重口味岩茶,况且第一次接触它是在审评的时候,而且是本来品质不高的茶用作课堂实践。在这样的情况下,真的很难让人喜欢岩茶。


自此心里一度很抗拒岩茶,可是很多时候在茶桌上喝茶是身不由己的。当一个视茶如宝的人小心翼翼又满心欢喜地掏出一泡好茶(岩茶)说要请你喝的时候,你怎么忍心拒绝她,这不能,我不忍,我不能。


就是这么一个不忍,让我惊喜地发现岩茶可以这么好喝,“岩骨花香”是它最贴切的形容词。从此,一入岩茶深似海,若是几天不喝,便莫名地想念。我想,我是中了岩茶的“毒”。



掉进岩茶坑里后,从此便与众多的岩茶迷一样,苦苦追寻“岩韵”。

在岩茶“江湖”中,对于“岩韵”定义有很多。

有把“岩韵”解释定义为:“岩韵是武夷岩茶‘地域’具有的花香韵味特征。”

又有把“岩韵”描述为:“香气馥郁具幽兰之胜,悦则浓长,清则幽远,味浓醇厚,鲜滑回甘,有‘味轻醍醐,香薄兰芷’之誉。”

还有解释说:“‘岩韵’只能意会,全凭长期品饮中去静心感悟,难以言传。”

那“岩韵”究竟是什么?

“岩韵”是武夷岩茶特定的地域特征,区别于茶叶的品种特征和工艺特征。“岩韵”是岩茶特有的香气和滋味的综合体现,其离不开优质的山场,优良的茶树品种,精良的栽培及制作工艺。“岩韵”的有无取决于茶树生长环境,其强弱受到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和制作工艺的影响。


《茶源地理 武夷山》中详细介绍了武夷山的山场环境、特征及土壤等。武夷山地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它的土壤是花岗岩、火山熔岩、砂页岩和变质岩的岩土组成,正好契合了《茶经》里描述的“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潮州单丛讲究海拔,安溪铁观音讲究品种特征,武夷岩茶最讲究山场(地域)。若抛开山场,武夷岩茶无以谈“岩韵”。所谓山场,是地形、地貌、土壤、光照、水分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武夷山上“岩岩有茶,岩岩不同”。其中武夷山最受推崇的核心正岩产区是“三坑两涧”——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这五个有名的山场拥有各自的小气候,其品质特点各有不同,但是好茶的特征总是相似的。

“岩韵”明显的岩茶,其香气馥郁而高锐、清幽而持久;滋味上醇厚甘活,爽滑而有力度,绵柔细腻中有骨感,喉咙处回甘明显,余韵悠长。整体上茶香与焙火香融合,每一道茶汤的层次感明显,富于变化



太早遇见,太晚发现,

“岩韵”才是我的终极追求。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