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亦是茶路




2100多年前,汉武帝身边的一位侍从官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无意中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并开拓了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的这条东方与西方之间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陆路交通,和以南海为中心,沟通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往的广义丝绸之路。由于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其实,丝绸之路以丝绸而得名的同时,也承载着中国特有的茶叶、瓷器等物资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影响西方至今的茶叶贸易,更是增强了重开丝绸之路的意义。


丝绸之路贸易

亦多茶叶买卖


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提出的丝绸之路,到后来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水陆商路统称丝绸之路,其中沟通中西方世界的众多陆路交通被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穿行于横断山区的陆路“南方丝路”即神秘的“蜀-身毒道”,又被称高山峡谷丝路。据记载,大约公元前4世纪,中原群雄割据,蜀地(今川西平原)与身毒间开辟了一条丝路,四川的商人就赶着马帮,驮着成都一带出产的物资进入缅甸,并抵达印度等南亚和西亚地区。直至200多年之后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发现蜀布、邛竹杖系由身毒转贩而来,汉武帝才于公元前122年派张骞正式打通“蜀-身毒道”。

“蜀-身毒道”虽然被称作“南方丝路”,但是这条运输丝绸的商贸通道更多的是以茶叶、马匹等贸易为主。特别是唐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大量消费茶叶,茶叶作为大宗商品来到丝绸之路上,长此以往,边疆地区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与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脉高山深谷间的贸易交流日趋繁盛,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河南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王发曾曾表示,从广义上来说,茶马古道就是陆上丝绸之路。

由张骞打通的“北方丝路”作为中原政权与西北以及中亚各国进行丝绸、茶叶、马匹、玉石等贸易的平台的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既是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东西方海上交通路线的总称,也逐步成为“东西方对话”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记者在景德镇地区采访时,浮梁红茶的第二代传承人、浮梁红茶代表人物之一的王永峰认为,在丝绸之路的贸易当中,有一个特殊的现象,为了确保瓷器的运输安全,也为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瓷茶同箱”同船运输的情况也长期存在,直到近代。因此,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缺少不了茶叶的批量买卖。

茶叶贸易撑起丝绸之路后期辉煌

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唐代中期“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大致呈现出陆路衰落、海路发达的历史性兴替,直到明永乐朝之后,陆上丝绸之路彻底衰落。然而,茶马贸易逐渐衰落和废止之后,西北茶叶贸易不仅未受影响,反而更加活跃,尤其是对俄罗斯茶叶出口,让茶叶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形成了万里茶路。据统计,18世纪中期以前输俄茶叶较少,到18世纪后期已达到了非常可观的数量。不久,茶叶便超过棉布和绸缎,成为恰克图中俄贸易的首要商品。1755年华输俄茶叶数量是11000普特(1普特=16.38公斤),1800年就增加到了69850普特。

同时,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茶叶所占贸易比重越来越大。1704年英船“根特”号在广州购买了470担茶叶,价值14000两白银,只占其船货价值的11%,而所载丝绸则价值80000两白银。到了1716年,茶叶开始成为中英贸易的重要商品,两艘英船从广州携回3000担茶叶,价值35085英镑,占总货值的80%。18世纪20年代后,北欧的茶叶消费开始迅速增长,茶叶贸易成为所有欧洲东方贸易公司最重要、盈利最大的项目。如瑞典、丹麦等国的对华贸易与英国类似,一般都占这些国家进口货值比例的60%~70%。当时活跃在广州的法国商人罗伯特·康斯登说:“茶叶是驱使我们前往中国的主要动力,其他的商品只是为了点缀商品种类。”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而言,在20世纪以前西方人所寻求的中国商品中,唯有茶叶在中西贸易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茶叶为西方贸易商带来了巨额利润,以至历史学家普里查德认为:“茶叶是上帝,在它面前其他东西都可以牺牲。”

融入丝路战略再创古都辉煌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