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岩茶寿”大红袍究竟是何种神奇的茶叶呢?

  “润岩茶寿”大红袍究竟是何种神奇的茶叶呢?它为何得到全球高端人群的无限青睐呢?想必阅读完下面的文字,你心中或许就有一个属于你的答案了。


1、传奇的茶叶拍卖纪录,尽显其高贵姿态

        早在1998年8月18日第五次岩茶节,20克大红袍首次举行拍卖,拍出15.68万人民币,而当时人民保险公司更是以一亿元承保6株母树大红袍。接着在2004年12月,香港人蒋小红出价16.6万港元买了20克大红袍。接着更高的价格出现在了2008年的“胡润百富”十周年庆典上,“润岩茶寿”大红袍拍出每20克22万人民币。

 


(注:“润岩茶寿”大红袍在胡润富豪榜拍出22万人民币的高价)


2、中国唯一的茶叶文化遗产,举世无双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福建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榜上有名,成为唯一的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源于明末,成于清初.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共有10道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双炒双揉、初焙、扬簸晾索及拣剔、复焙、团包和补火,期间经历了千余年历史的技艺传承.武夷岩茶(大红袍)既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又独具“岩骨花香”的乌龙茶神韵.大红袍“活、甘、清、香”的滋味与它的品种有关,更与它自古以来独一无二的制作工艺有关.已故的茶界泰斗陈椽先生更评价它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制作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人民雄视世界”. 这里不得不提,早在汉代,武夷山已有制茶传说。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大帝曾“祀武夷君用干鱼”,得下官进贡武夷茶后,极为赞赏,演绎了一段传奇。唐代已见制茶、品饮诗文。唐时的武夷山已被朝廷封为【名山大川】,武夷岩茶也随之被奉为珍宝。武夷山大红袍制作工艺这一武夷山先人的智慧结晶,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应予以保护和传承。  

(注: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最受全球高端人群喜爱的品牌茶叶,值得品鉴

        我们都知道,胡润百富是一个被广泛认为追踪记录中国企业家群体变化的权威机构。胡润—胡润百富榜”的创制者,1999年,创造了这一独特的媒体平台。胡润百富与中国企业家的密切关系,为创造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榜单奠定了基础。例如百富榜、慈善榜等一系列榜单,对于记录中国经济进程的作用被予以肯定。而我们的“润岩茶寿”大红袍作为“胡润百富”唯一推荐的茶叶饮品与各项活动合作方,恰恰说明了其代表的是全球最顶级的高端茶叶,彰显其金贵品质。


4、历代皇家御贡茶叶的历史记载,源远流长

        说起武夷岩茶大红袍,可谓是历史久远,公元801年唐贞元年间,邑僧在九曲溪边的润岩峰筑草为魇,植茶养生。公元1151年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即至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朱熹,在润岩峰问禅于大慧禅师,焚香沦茗,以茶参禅,适然启悟。

        1419年明朝永乐十七年,大将胡潆奉明成祖之命抵达武夷山,借寻访张三丰之名寻找建文帝的踪迹,而在天心寺,胡潆被寺里的润岩茶香所吸引,住留了一个多月,回京后将润岩茶进贡皇上。品了此茶后,明成祖十分欣喜,于是正式诏封润岩茶为“大红袍”, 此后大红袍”遂为万茶之尊,名扬天下。在2006年,福建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唯一的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我们的润岩茶寿大红袍也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其产自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武夷山,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润岩茶寿生态茶园依据茶树的生物特性,采用立体复合栽培,茶木共生,保持原生态,引山泉水用于自动化灌溉,茶园管理采用人工除草,禁止使用除草剂,施用有机肥料、火烧土粪、沼夜等有机肥料。润岩茶寿生态茶园遵循生态循环理念,建成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已成为国内最美的生态茶园基地之一。

 

(注:“润岩茶寿”大红袍产区-御茶园实景)


5、让人永久记忆的独特茶香,历久弥新
        大红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是武夷岩茶的经典代表。冲泡此茶时,杯中过三香:“盖杯香、水中香、挂杯香”。喝完之后,口中有三变:“齿颊留香、唇舌生津、润泽回喉”。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当地人戏称大红袍茶为乞丐的外表、皇帝的身价、菩萨的心肠。大家一定好奇为何大红袍茶有如此奇特又矛盾的“美誉”呢?以下文字便能揭晓谜底。
        先说说“乞丐的外表”这一“美誉”的由来。第一次接触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人,第一眼往往会被它的粗枝大叶,通体乌色,朴实无华的外表所欺骗,觉得其无独特之处。其实,武夷岩茶大红袍并不是以其外表取胜的,而是胜在内质的丰厚。南怀瑾先生在他的书中说,“喝茶喝到中国的大红袍,算是喝到了顶尖。喝了武夷山的岩茶,其他的茶都不再想喝,好像没有了味道。”坐下细细品饮盏中茶汤,滋味浓而醇厚、香滑回甘、香气馥郁持久、回味悠长。好的大红袍,冲到10泡,味道还很醇厚,茶香余味历久不散,与人对话时,还能感觉到香气。传说清朝时,朝中大臣上朝面圣之前,必喝一盏武夷岩茶,这样在面对天子时才能口气清新,齿颊留香,喉中回味甘甜,也不至于冲撞了皇上,试想若是刘庸、纪晓岚这些重臣在面对乾隆皇帝时,满口烟味臭气,那可是要贻笑大方了。 
        再来说说关于“皇帝的身价”这一由来。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武夷岩茶始于唐而盛于宋,为历代所赏识,武夷岩茶“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早在唐代就成为贡品。物以稀为贵,在武夷山深处的九龙窠,陡峭的崖壁生长着的低矮树丛就是名冠天下的大红袍茶树,它们至今已有360多年的树龄了,作为最初的母树,现在整个武夷山区,仅仅只留下了这六棵。2007年10月,一个特殊的收藏仪式在国家博物馆举行。这次被收藏的藏品,就是产自福建武夷山的茶叶--大红袍。将茶叶作为藏品,这对于专事收藏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藏品的国家博物馆可是破天荒的头一回。而武夷山大红袍之所以会被国家博物馆郑重的收藏,不仅是因为母树大红袍不再采摘显得弥足珍贵,更是因为以它为代表的乌龙茶,在中国乃至是世界茶叶史上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实是无价之宝,因此被著称有着皇帝的身价。

        最后说说“菩萨的心肠”,我们都知道茶叶只是一种饮品,怎么就能联系到“菩萨的心肠”?关于此说法,答案可谓是众说纷纭,却始终如云里雾里,不得其解,也好,既然无法明了,那就让大红袍保持着神秘色彩吧。在生活中,常常有此感受,茶一杯杯喝下去,拿起来要喝掉,放下要装满,以平常心来对待茶,却反而有了一些体会。说到制茶、喝茶的场所,众所周知,武夷山天心禅寺不但是大红袍的祖庭,也是制茶技术的先驱。《续茶经》曾记载:“武夷造茶,僧家最为得法”。佛教寺院不仅具有高超的茶叶制作技术,而且对于饮茶之道更是十分讲究。寺院内设有“茶堂”,专供禅僧品茶、招待客人,施茶僧在寺门前负责施惠茶水,寺院中的茶叶用途有三:供佛、待客、自奉,以上等茶供佛,以中等茶待客、以下等茶自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茶为众生解毒,解渴,静心养性,最终让众生觉悟成佛。茶遇水舍身,而成茶饮,供养世人,是布施;茶香四溢,犹如戒定真香,是持戒;忍受采摘揉捻,高温烘焙,开水冲泡,是忍辱;和敬清寂,茶如一味,是禅定;行方便法,静心导和,是智慧。“茶”是人在草木间,是我们回归自然、回归天性的一种渴求。


6、茶叶中最高贵的外交礼遇,见证友好邦交

        1978年10月22日—29日,时任国家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日本。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交换仪式在东京举行,条约正式生效。在访日期间,邓小平参观访问了位于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东大寺。寺中住持、84岁的森木孝顺长老为邓小平先生举行了“茶道”,森木孝顺长老告诉邓小平,茶道”所有使用的茶叶,全部是来自中国武夷山润岩峰九曲溪边的上品武夷岩茶茶叶。借助“茶道”,长老表达了对邓小平最诚挚的敬意,衷心希望他健康长寿,也以此象征中日和平友好更比茶寿。

 

(注:邓小平参观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并拜会了森木孝顺长老)


7、挑战极限登上珠穆朗玛峰,谱写新篇章

        2013年6月4日,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对于“润岩茶寿”大红袍而言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润岩茶寿”大红袍是国内外攀登记载以来,第一种被带上珠穆朗玛峰的茶叶品牌。攀登过程中,我们的登顶队员还在珠峰前品尝“润岩茶寿”大红袍,这是在挑战自我及人类攀登极限的同时,更表达了润岩茶寿努力传承中华茶文化的坚韧信念。

 

(注:“润岩茶寿”大红袍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结束语:天地间,每件事物的发展都有着其合理因素,我想以上的种种缘由,足以解释“润岩茶寿”大红袍为何可以享誉中外,名扬四海了。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