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吃茶一水间》二十 虫争我茶

云南80年代竹筒茶


     冬至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当防寒保暖,调节饮食起居。顺应天时养生修身,阅金经,调素琴,煎佳茗。

   

    虫吃茶?非也,虫吃竹子。


    虫和我一起看中的不是一般的竹子,那可是香竹,十五年前的香竹。


   谁说过:山间竹笋“咀尖皮厚腹中空”?这香竹节里饱装着的可是一只只褐亮的小圆茶饼。细看小茶饼上条索分明,金毫隐伏。中间还有一条楚河汉界般的凹缝。何用?后面分解。


    反正,金黄滑溜的老竹筒除了装茶还像个书斋文玩,我爱屋及乌,可虫偏把它当成美味,一咬一个小眼。一个小眼就散下一点竹沫,落进茶饼里。茶饼缝隙里镶满淡黄的竹沫,抹开来才发现那弯曲的茶芽隐伏着油润的光泽,十来年的滚打,清清楚楚一点不含糊。



   1989年前,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参加在北京举办的“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活动,组织了“云茶苑”茶艺表演队赴京,父亲精心编导创作了白族三道茶、昆明九道茶、阿诗玛罐罐茶艺,与各省茶艺队以及的日本“里千家”茶道同台表演,还专门带了根据西双版纳布朗族青竹茶改良而成的竹筒茶。布朗族做竹筒茶是把晒青毛茶蒸软后塞进香竹筒,在火塘上边烤竹筒边塞茶,茶叶吸收了竹子的味道,制好的竹筒茶就皆俱了茶香与竹香。这别有云南特点的竹筒茶让人们大开眼界,有日本客户当场下单定制了几千筒。


   为了饮用冲泡时的方便,这批定单的竹筒茶把整筒的散茶改为小圆茶饼,每次可用一到半饼。选用的德宏傣族用来烤糯米饭的上好香竹加上上好茶青,委托德宏的南宝茶厂在1991年特制而成。



   手头存下来的这几筒茶没经历过沿海高热高温的天气,没呼吸过带着咸味的海风,算是在身边眼瞅着成熟起来的。看着竹皮由粉青变成浅黄,再薰染成金黄。可就是奈何不了那看不见的竹虫,眼看着竹筒上虫眼一年比一年多了,急呵,这香竹总有一天会被虫们吃空的。


    万幸的是虫对茶没什么兴趣,茶的滋味反而随着虫眼的增多而年年丰厚起来。


    在一水间试过用不同的茶器冲泡,天寒时用那只老文革水平壶,茶汤劲道十足,汤色橙红如霞,含在舌间未及鼓漱便滑下喉去;晴朗下午爱以瓷盖碗冲泡,任香气高扬,看叶片舒展旋伏,在水中一圈圈慢慢渗出茶汁,颜色由浅及深,然后痛快出汤;不同的时节以不同的茶器伺之,看它变化着不同的小性子,其实是引着它的路子合了自己的心情。就像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何时会撒娇,何时会听话,把着它的脉呢。


    不过,这茶最喜欢滚涨的水,温度越高,茶香也越加肆意发散。冲泡得法时,香与味一道道演绎得稳当而持久,喉间一路凉凉的甘润,深吸上一口空气也是甜的。


    有一次,带了去朋友的茶行,打开香茶筒,虫咬的竹粉末便四处纷扬,叫人好不尴尬,幸好朋友知道这茶这虫的来历,并不称怪。大寒天,她用的是只调砂紫砂壶,热茶汤进口,竟出了冰糖甜,青瓷茶盏积蓄香甚妙,兰馨暗绕,让我握着空杯嗅了好久。


    对了,那天舍不得喝整饼,我们就是从小茶饼中间的凹缝,轻轻一掰为二。



  瀹茶记录:

  用水:珍茗山泉,经竹炭和麦饭石处理

  茶品:1991年竹筒茶(生茶)

  瀹茶器:日本备前烧瀹茶器、匀杯

  投茶量:6克

  冲瀹法:下投

  外形:紧压小圆饼、条索清晰

  汤色:橘红、润亮

  香气:幽兰香、蜜香

  滋味:甜醇润滑、轻涩后回甘持久

  叶底:条索完整、活性

  茶韵:劲道、绵长




领读 \敬贤

本期朗读 \王跃锟

    编辑 \ 沛山 久香 余萍

设计 \ 一水间视觉YISEE



《吃茶一水间》大陆版

2013年山东画报社出版社出版

《吃茶一水间》台湾版

2015年台湾龙图腾出版社出版

文 \ 王迎新《吃茶一水间》

摄影\王迎新



王迎新/著

王迎新 林宗辉 盛夏雨 刘洋/摄影

2017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各大网络平台及新华书店有售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