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好茶 | 梅记桂花老铁:桂气袭人,陈韵隽永

世间最难得的是机缘流转得恰到好处

一朵注定凋零的花

却在盛开时因转生而长存

造化胜妙

香花入茶,古已有之。最初是文人别出心裁的雅玩,嗣后逐渐普及,成为雅俗共赏的茶类。

 

南宋赵希鹄《调燮类编》写道:“木樨、茉莉、玫瑰......皆可作茶。量茶叶多少,摘花为伴。花多则太香,花少则欠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

 

 

 

桂花,又称木樨(xi),花中上品,香气清可绝尘,浓能远溢。桂花常以崇高、贞洁、荣誉、友好和吉祥为象征,寓意十分吉祥

 

凡仕途得志,飞黄腾达者谓之“折桂”。 

 

“桂”又谐音“贵”,桂花也象征着地位和财富。在闽南,桂花树是难得的风水树,桂花图形常装饰于传统木质门窗上,不仅精美绝伦,也有着富贵祥和的寓意。

 

南岩村百年桂花树

茶引花香,以益茶味。

 

花茶由来已久,最早源于宋朝时文人隐士的清玩。黄庭坚在《煎茶赋》写到在茶中加入茶果,或清凉辛辣,或自然清新,已和花茶相似。

 

有意识地制作花茶,是在元代

 

明代顾元庆《茶谱》中,便记述了花茶窨制技术,“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这比元代花茶工艺更进一步。

 

直到清代,花茶进入市场,自此便开始慢慢流行开来。

 

民国时期,福建安溪茶商飘洋过海抵达东南亚一带从事茶叶贸易,为迎合不同市场需求,根据花茶制作原理,以铁观音和桂花结合,最初主销港、澳、东南亚和欧洲等地。

 

桂花与茶结合,花与茶相融一体。香气入水,茶汤入口,口腔中充斥着桂花香气。香高雅而浓郁持久,饮之舒畅精神,滋养心脾。

 

 

 

梅记茶行,源自铁观音之乡安溪西坪,是一家始创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的百年茶叶老商号

 

时跨百年,而今梅记第五代传人王曼尧老先生,在桂花乌龙的基础上,以十年老铁为原料,独创“桂花老铁”。一样的老工艺,不一样的茶叶原料,老茶新花,滋味更相得益彰。

 

在闽南,素来有以老茶入药的习俗,老铁对身体有一定的保健功效。老茶难得,其滋味更是无可比拟。因老铁的茶性渐趋稳定,古法烘焙的老铁,茶汤栗色透亮,茶汤入口,香气之中,观音韵丝丝萦绕,滋味醇厚,陈韵隽永。“出入凡尘里,惟愿心清朗”,岁月的包浆凝练为茶中真味,滋养身心。

 

19世纪左右的厦门水仙路,第一家梅记茶行诞生于此

桂花老铁,以安溪西坪八月金桂与梅记古法烘焙保存十年之间的陈年铁观音为原料。桂花老铁的制作,对于时节、气候、产地、以及“窨制”技艺均极为考究,天、地、人缺一不可。

 

每年金秋,桂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馥郁花香,安溪西坪南岩村中的梅记茶人们,便在桂花树下铺起大块的布毯,以竹竿将树上的桂花打落收集满筐,准备制作桂花茶。

 

遵循花茶的传统“窨制”工艺,将刚打下的桂花晾放,成熟的桂花在酶、温度、水份、氧气等作用下,分解出芬香物质,随着生理变化,育培至花吐香

 

再将花与茶拼堆,茶胚在吸香的同时也吸收大量水份,在湿热作用下,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是为花拼

 

待茶堆的温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扒开茶堆,让花的香气充分释放,让茶叶均匀吸收花香,是为堆窨、通花

 

鲜花与老茶相窨发酵,稍有不当,轻则茶水分离,重则味窜水混,十分考验制茶功夫。

 

而后,待半成品的桂花老铁经炭火烘焙过后,再将已化为粉末的桂花渣抖落

 

如此,才最终形成桂气袭人,陈韵隽永的梅记桂花老铁

 

打花

 

筛花

 

通花

梅记桂花老铁,具有自身独一无二的产品特色。

 

正宗原产——铁观音原乡安溪西坪,花茶历史悠久,晚清民国时期便大量产出花茶出口东南亚一带

原料考究——陈期十年的高山铁观音 + 安溪西坪南山老树金桂

古法窨制——历经打花、晾花、育花、拼堆、堆窨、通花相窨发酵、炭焙、去花等工序,十分考究

非遗传人——铁观音非遗传承人、梅记第五代传人王曼尧匠心研制

 

桂花老铁的出现,是一场花与茶的相知相遇。“情疏迹远只香留,只闻花香不见花”,花与茶相融一体,不夺其味,不失本真,为我们呈现出沁人心脾的味觉印记。

 

 

在茶香一脉中穿梭,探究茶背后的的地理人文。应时而生的桂花老铁,承聚时代铅华。而今,老茶与鲜润的交融重生,寻味之间,悠然唤起根植于心中的乡土人情与味觉印迹。

 

梅记愿与你们分享这一杯鲜润花香、滋味醇厚的桂花老铁。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