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第六届西部茶博会的一点思考

  轰轰烈烈为期五天的西部茶博会结束了。茶博会是一个能量场,搅动了很多力量参与其中,这是展会对地方经济的推进之处。

  本次茶博会有目共睹,史上第一大规模,曲江会展中心5个馆全被占用。据报道,参展商高达4400家。

  作为参与者,我第一次感到身不由己,不参加茶博会已经无法正常工作了。华巨臣在西北市场六年的耕耘,结出了累累的硕果。

  总之,这是一次盛会,也是一次舞台,和茶有关的各个力量轮番展示,参与其中,这是它的强大之处。

  但是也能感受到局限。这次茶博会大则大矣,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创新。各项活动基本都是按部就班的执行,但每一个都谈不上顶尖。比如书剑杯茶艺大赛,比如茗星茶馆评选。这是用规模遮掩了市场的无奈。

  我亲历了华巨臣六次西安茶博会,颇为熟悉,也认识了华巨臣团队很多成员,他们工作都很卖力,值得点赞。这次茶博会筹备之前,我们也例行聊过。因为没有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去做,并没达成一致意见,所以没主动往上凑。说实话,以前都是主动凑茶博会,蹭热点。这次没凑竟然参与的这么深,是我没有想到的,由此我深深意识到茶博会的巨大能量场和吸引力。

  华巨臣茶博会多年打造的特色,是组织专业买家。今年也不例外,我亲眼所见,组委会雇用大巴车,从咸阳、渭南、汉中拉来茶友队伍。华巨臣耕耘的陕西市场乃至西北市场,茶企茶城茶馆,比我要深很多。我听他们聊起一线情况,都颇为汗颜。但管理界有句话,不能用战术的勤奋来掩盖战略的苍白。不可否认,这一点有识之士很清醒,是茶行业的展会经济到强弩之末了。

  我的专业是读陕茶。在这些年的学习中,我深深清楚,陕茶故事要讲文化,陕茶品质要讲生态,这些都是对的。但要在陕茶产业上有所推进,一定是茶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提升。我们陕西很多企业外表看是一家现代化的公司,可本质上更像茶农。而南方很多在陕西经营茶叶的单位外表上看是茶农,实质上是企业治理。这就是本质区别。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是陕茶产业发展的短板。规模企业凤毛麟角,大多企业要素不全,缺乏品牌意识,营销水平不高,在低级的作坊式生产中抢市场,人有我有,这是陕茶的产业现状。而且,即使我们目前这么大力的推广茶,茶的圈子还是太小,很大程度还是限制在做茶或者从事茶行业的群体中。其实全国也是这样,陕西是其中一个典型。所以我向组委会建议,在高峰论坛中应突出企业管理的元素,这是产业的需要。茶行业也缺人才交流,缺财务管理,缺营销高手,缺管理团队。这是家家企业遇到的实情。从消费角度看,把商务人群引入茶博会现场,这才是真正拉动消费需求,促进茶产业提升之举。茶叶的消费不能只靠中间商,中间商都满仓了怎么办?因为你我都知道,商务人群有消费影响也有消费实力,可以改观办公室茶消费的市场格局。茶叶多一成,咖啡就少一成,兴旺国饮,毕此一役。其实也不是这一次,连续两三年我都向华巨臣团队提过这个想法,我推荐郜随印先生为高峰论坛的主旨演嘉宾之一,这是一个标杆。他们说可以考虑,但是要受一些因素制约。这是我下来要说的内容。

  这次茶博会首次由陕西省农业厅主办。这儿需要补充一些资料。之前每年十月份华巨臣茶博会是深圳华巨臣公司自己主办。现在每年6月份的茶博会由陕西省供销社主办,今年是第二届。两年以前每年6月份的茶博会由省农业厅主办。不要问为什么,知道这个情况就行。

  这次茶博会我发现了两个不足。其中一个就是茶博会的配套项目“丝绸之路茶文化”高峰论坛。高峰论坛每年都在做,说实话每年的参会人气都很尴尬。每年尴尬,但今年更尴尬。中途前排领导一撤,哗哗啦啦后面观众成堆撤,太让人脸红了。到中场茶歇之后,据守到底的朋友说,台下观众和台上领导差不多一样多了。这是一个不太正常的举动,我这么想。我本认为,由省农业厅主办的论坛,会比华巨臣公司做的更高调,更张扬,会对陕茶的推广上一个新的高度。毕竟全国茶人际会,媒体云集。而没想到一个公开的论坛变成了一个内情通报会,展示的主体由“陕茶”分解为安康、汉中、商洛、咸阳四地茶叶。参与的主体变成了涉茶四市的农业主管部门,这是不正常的举动。我就想问,在这么一个全国性行业峰会的背景下,“陕茶”对外是一个整体,为什么还要分汉中茶,安康茶,商洛茶,还有咸阳茶,嫌识别还不够乱吗?上台发言的面孔是老面孔,农业厅情况通报,加上肖斌教授和李刚教授,是陕茶技术和文化的两架马车。我不是对两位教授有意见,相反我很尊重他们,他们足以做陕茶的科学首席和文化首席。我是想问,既然都是我们自己人开讲,可以另外安排个时间啊?茶博会风云际会,很多大咖都前来参加交流,难道再找不出几位能给陕茶发展建言献策的高人了?这反映出我们组织者的思想太保守了。前所未有的保守!

  第二,我谈谈陕西馆的设置。这其实也是个老话题。每次茶博会都会有陕西馆。每次茶博会其他展馆是四五天的展期,陕西馆就是一天的展期。即使最宽容一点,陕西馆总比其他馆少一天。以至于你最后一天去逛馆,都会发生惊叹,天啊,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别的管熙熙攘攘扫货,陕西馆是人可罗雀的空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多。这不能全赖主办方。我鼓起勇气分析一下,希望能给下次、下下次的陕西馆组织方提一点建议。

  1.陕西馆的参展商政府有补贴,这是好事情。可是这种方式未必恰当,或者很难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2.陕西馆一般都要往下分地方馆,地方馆要留公共空间,所以给企业留出的展位空间十分有限,企业的确施展不开。这是实情。

  3.有些地市参展的茶企并不具有参展的条件,打个比喻,比如拉个车车就参展的。压根就没有做足参展准备,展而不销。为什么展而不销,因为销不动。为什么销不动?因为就不是卖茶的势。产品单一,陈列不满,备货太少,展会就爱买扎堆,而你稀里哗啦的几盒茶,谁买?谁敢买?你再看看大益、俊仲号这些普洱品牌的备货,就能看出来自身的差距。

  4.我认为,陕西馆应该更多服务“陕茶”的公共题材,去做文化。比如,与陕茶有关的空间设计,如青砖建筑,与陕茶有关的器具,如耀州瓷,与陕茶有关的文化艺术,如影视出版,与陕茶有关的餐饮文化,与陕茶有关的文物复制,诸如此类等等。把陕茶做宽,做厚。而不是限于茶叶本身。

  5.我个人非常感谢华巨臣把这么多国内外品牌请到西安,这真是一次难得的沟通和交流机会。但从政府主管机构的角度,我感觉这些交流还是太少了。政府完全可以自己组织,或者委托专业社团,在茶博会期间组织这些产茶地区间的交流,茶业品牌间的交流,不同茶类间的交流,等等,会场就设在陕西馆内,参会的人不用多跑路,一定效果奇好。所以这些还是反映了我们组织者眼光的短视,只当茶叶是茶,不把产业当茶,满脑子卖树叶的想法,用生态和有机来抬轿子,严重的农业思维,同时也是管理懒惰的体现。

  其实就我感觉,如果把泾渭、和平、东裕、鹏翔、汉水之春这些茶企放在其他馆里,和大益、雨林等相邻,销售业绩未必不好,最起码比现在要强到天上地下。一方面管理者鼓励陕西茶企去外面创世界,一方面又自己划分地方组团不许逾越,让在窝里斗,在窝里抢市场,这样矛盾的做法,几时可以休止啊?

  这是我对这次茶博会的一些反思好,身居秦地爱我陕茶,观点未必令您满意,感情是实在的。

  原创:奚斌锋  来源:始翠山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