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碗喝茶的讲究有哪些

  茶人喝茶讲究茶道,茶器也必合乎其道。书中有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为何单单赞赏盖碗?其中,自有道理。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有托不会烫手,有盖不会跑香。一人,可以独饮,人多,可以当壶;在家,可随喝随泡,出门,方便携带,堪称是“万应茶具”。

  喝盖碗茶的讲究

  旧时喝茶,用盖碗喝是有很多讲究的。

  品尝盖碗茶时,用茶托托起茶碗,拿盖子在碗口刮几下,使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自得其意,这便是盖碗较之其他茶器的好处。

  在别人家做客时,主人奉上盖碗茶,客人要细细慢饮,若喝完一碗还想再喝,就不要喝完,在碗底留一点水,主人便会意会添茶;反之,客人将茶水饮尽,主人便不再盛情续水。

  若是在茶馆,将茶盖放在桌面上,说明茶喝完了,便会有人上来斟茶;若临时离开茶桌,便将盖碗放在竹凳上,跑堂的会把你的茶碗包括小吃代为看管。

  盖碗的由来

  盖碗,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流行于清代。盖碗的器型,有两种:撇口式、直口折沿式。碗盖,多扣于碗口内,偶有覆于碗口外部。

  盖碗胎质,一般有两种:瓷胎和紫砂陶胎。常见青花、粉彩、珐琅彩及单色釉等品种。也有玉制或金制的盖碗,但多为摆件。

  康熙年间,盖碗规格大小不等,器型多样,是饮茶用具的一大改进。

  唐代,随着饮茶普及,有了专用的茶盏,后又发明了盏托。宋元直至明清,配以盏盖,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式的“三合”茶盏,这就是盖碗的前身。

  一盏一托式的茶盏,既实用,又增添了茶盏的装饰效果,给人以庄重之感,遂世代流传至今。

  「个人使用」与「多人使用」

  盖碗原本是个人、单次使用的茶器,冲泡后直接端给客人或自己饮用,这时的盖碗当杯;

  盖碗也可作为茶壶使用,看得到茶汤,易于掌握浓度,可以直接欣赏泡开后的叶底,而且去渣清洗比壶来得方便,搭配公道杯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茶器组合。

  个人使用冲泡方式

  温碗

  以适当温度的热水冲洗盖碗。

  置茶

  放入适量茶叶。盖碗一般大小为140ml,若打算只冲泡一次,建议放2克茶叶。可依个人喜好稍做调整。

  冲水

  以适当温度的热水冲泡。

  浸泡

  注水稍满时则盖上杯盖浸润片刻。

  饮用

  端出奉茶。打开碗盖,嗅闻熏于盖底的香气,以盖子拨动茶汤,欣赏茶汤的颜色、茶叶舒展后的姿态,并使茶汤浓度均匀。将盖子斜盖碗上,留出一道缝隙,大小足以出水,但可以滤掉茶渣,按住盖纽,端碗饮用。正式场合连托端起。

  多人使用冲泡方式

  温碗

  以适当温度的热水冲洗盖碗。

  置茶

  将茶叶置入碗中。

  赏茶

  持碗自己欣赏茶叶,再让客人欣赏。闻香时只取碗身与碗盖,然后即盖上盖子。

  冲第一道茶

  冲入所需温度的热水,以绕圈方式将热水注入盖碗内,每片茶叶都得以充分滋润、受热,叶显清香。冲水高度以盖子不浸到水为原则。

  浸泡

  用杯盖翻动茶叶,使茶叶充分伸展,注水稍满时则盖上杯盖浸润片刻,即可出汤。

  倒茶

  将盖碗作为茶壶使用时,将碗盖斜盖,留出一道缝隙,大小足以出水,但可滤掉茶渣。拇指、中指按住盖纽,快速倾倒碗身,将茶汤倒入公道杯内。

  分茶

  持公道杯将茶分倒入杯。

  端杯奉茶

  将茶杯放置茶盘前,请客人自行端取杯子。

  茶碗在盖、托之间,如人立于天地之间,顶天立地为君子之担当;碗中茶汤或浓或淡,经历过磨砺,才更能品味到苦涩之中沾染在舌尖的丝丝清甜。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