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谈茶:仅按成品茶颜色分类真的合理吗?不同角度分析普洱生茶归为绿茶有何结论?

今天接着和各位聊新发布的ISO20715国际标准将普洱生茶归类于绿茶的看法,上期说到了ISO国际标准和我们的GB国标之间在本质上的差别,这期我们从市场和历史文化方面来跟大家聊一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从文化角度来看,普洱茶在全国被大家认知的时间并不长,应该是从2007年后才开始逐渐在全国普及,而白茶、绿茶、青茶、红茶、黑茶、黄茶等在国内普及的时间已经很长了,都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了,历史上包括陆羽、徐霞客、苏东坡以及太多的文人谈到茶几乎都是指绿茶、青茶、黄茶,并没有普洱茶,即便有,查遍文献资料后也是凤毛麟角,并不被大家所关注,就算是在普洱茶的老家——云南,在2007年之前也很少有人喝普洱,大部分人还是喝绿茶,当时茉莉花茶是最畅销的一个品种,因此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普洱茶出世时间虽然并不比绿茶等茶类晚,但在认知度上来看就比绿茶晚得太多了。

我个人没有任何实据地瞎猜一下,参与制定ISO国际标准的专家们也许对普洱茶深入研究得并不多,毕竟普洱茶向全国推广的时间太短了,从茶叶的分类名称就可以得知它的分类是比较粗糙的,基本上是按照成品茶的颜色来进行分类的,绿茶就是绿色的,比如西湖龙井、茉莉花茶等颜色是绿色的。黑茶看上去就是偏黑的,比如说红茶、岩茶、广西的绿宝茶和普洱熟茶看上去就是黑黑的。青茶就是青色的,乌龙茶就是青墨色。黄茶就是偏黄的,它的代表太平猴魁就是偏黄的。白茶分两类,一种颜色是偏绿的,一种是白色的,幸好绿色的白茶没有被划归为绿茶。

普洱生茶在新茶时看上去也都是偏绿的,如果按这种方法来分类的话,那把普洱生茶划归为绿茶也是顺理成章的,不过我个人认为这样分类并不科学,应该更严谨、更科学一些,不能仅凭颜色来分类。而且我们进行分类时应该将这种茶叶的生产工艺、内含物质对人体的作用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变化过程考虑进去,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究竟是变得对人体有益了还是有害了,或者是它的韵味变得更好了还是更差了,应该要把这些东西考虑进去以后,再从中得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分类,这样才能给咱们广大的茶友一个更为合理、全面的指引。

从市场角度来看,普洱茶最近十年来确实一直在红红火火地快速普及,市场份额也越来越高,这个也是事实,大家都回避不了。传统喝绿茶、青茶、黄茶、白茶的地区对于普洱茶的接受度也变得越来越高,比如说江、浙、沪地区过去都是绿茶一统天下,但现在那边喝普洱茶的人也蛮多了。现在的北方地区,包括东北、西北、华北等对普洱茶的接受度也变得很高了,并且市场还在快速扩张,不少地区的普洱茶市场份额已经完全超越了绿茶,绿茶的市场份额反而在不断缩减,而且这种势头还在不断蔓延。这让传统经营、种植、制作绿茶、青茶的商户,尤其是这些茶的高档茶经营者感到了极大的压力,但他们又不愿意顺势而为,因此这次国际标准出来以后他们欢呼雀跃也是情有可原的,只是这种趋势一旦形成,是不太可能被扭转过来的,它会按既有的逻辑继续发展。


其实大家应该都懂普洱茶火起来是有很强的逻辑性,再加上它又是所有茶类当中最有韵味的,这种韵味在于会变化、多样性、原生态,同时这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三大要素。或者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四川的火锅会火遍大江南北,其它菜系相对于四川火锅却没那么火呢?而且你去到全国任何一个城市都能很轻易地找到四川火锅店,这其中的原因大家可以好好考虑一下。

来源:老徐谈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