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申遗成功!广西六堡茶制作技艺、瑶族油茶习俗入列!

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本次入选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共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广西六堡茶制作技艺、瑶族油茶习俗这两个项目入列!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中国人通过制茶、泡茶、品茶,培养了平和包容的心态,形成了含蓄内敛的品格。

广西又多两项世界级非遗!

你爱喝六堡茶或油茶吗?

一起来进一步了解它们吧!

↓↓

六堡茶制作技艺

六堡茶是中国黑茶类的佼佼者,上品六堡茶有“红、浓、陈、醇”四个特点:红,即汤色棕红;浓,即茶汤黏稠;陈,即香气陈纯;醇,即滋味甘醇爽滑。六堡茶经过采青、摊青、炒青、揉捻、复炒、复揉、堆闷、三炒、三揉、烘干、挑拣、蒸压、陈化等十三道工序,陈化时间越长,汤色越红,色呈琥珀。

六堡茶以品质优异独具特色,在很早的时候(起码在清朝嘉庆年间)就闻名遐迩了。

资料显示,六堡茶在清嘉庆年间被列为二十四大名茶之一。清中期以后,六堡镇出产的六堡茶制作完成后,大部分在合口码头被压入箩筐,装上尖头船,然后沿着六堡河——东安江——贺江——西江这条“茶船古道”运往广州和港澳地区,再出口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历史悠久的茶船古道。

2014年,六堡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族油茶习俗

瑶族油茶习俗是居住在南岭走廊山区的瑶族的饮茶习俗,是瑶民根据南岭山地潮湿、瘴气重的气候而形成的饮食习惯,是瑶族适应岭南山区环境的经验总结,体现瑶族人民在艰苦环境下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瑶族待客、人生礼仪的重要部分。

瑶族油茶习俗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及龙胜、灌阳、资源及贺州市的钟山、富川等县的瑶族聚居区,湖南及广东的瑶族聚居区也有分布。

瑶族油茶制作又称打油茶,有洗茶、打茶、煮茶、滤茶等工序。打油茶一般用自种自制茶叶。谷雨茶被视为打油茶的佳品,招待客人和办喜事时才用。

长期传承过程中,在瑶族人民人生礼仪的婚丧嫁娶、婴儿满月、老人过寿等民俗中形成一定茶礼、茶俗、茶规。瑶家有客来时,女性在火塘边打油茶唱山歌。

▲灌阳油茶。

瑶族油茶习俗有特殊的地缘特征、典型的民族民俗特征以及制作的广泛性特征;同时具备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养生价值、社会价值,在当代社会有消除人与人之间隔阂作用,瑶族待客的茶礼、茶俗,在解决现代人际交往问题上有现实重要价值。

《瑶族油茶习俗》于202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祝贺“中国茶”!

为广西六堡茶、瑶族油茶点赞!

来源:(南国早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