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生态种植,提升茶叶品质他们在武夷山茶园“点绿成金”

从20世纪90年代第一批科技特派员来到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至今,一批批科技特派员扎根田间,在科技特派员团队指导下,这里突出生态种植,提高了茶叶品质,带动了茶农增收,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冬季的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千亩茶园依旧绵延翠绿,一垄垄茶树间,棵棵桂花树亭亭玉立。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 新华社 记者 姜克红 摄

有着“茶不到星村不香”美誉的星村镇,也被称作“中国武夷岩茶第一镇”“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凭借历史久远的茶文化、适宜的气候、优势明显的茶资源,再加上科技支撑,这里形成了生机勃勃的茶产业。近年来,在科技特派员团队指导下,当地突出生态种植,提高了茶叶品质,带动了茶农增收,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从20世纪90年代第一批科技特派员来到星村镇至今,一批批科技特派员扎根田间,帮助茶农在茶叶栽培管理和加工工艺方面进行技术指导,提升整体制茶水平;做好茶产业、茶科技和茶文化这篇大文章,点绿成金。

星村镇现有各类科技特派员19名,其中省级科技特派员8名、专职科技特派员2名、武夷山市级科技特派员9名。星村镇科技特派员服务茶叶产业,在全镇建立了4个工作站、24个示范基地。

探索生态种植模式,助茶农增收

2015年携团队来到武夷山的科技特派员廖红,推广应用生物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探索生态种植模式,建立了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基地采取有机肥+绿肥轮作、生态防治等方式,使茶叶品质显著提升,建成无公害、绿色的生态茶园。

“简单来说,生态种植模式就是‘夏种大豆、冬种油菜’的间作绿色栽培模式。”廖红介绍,在冬季有机肥施用后种植油菜,到3月底油菜花季结束后刈青入土,待春茶结束后,畦间套种大豆。在茶树间套种大豆和油菜,利用大豆生物固氮效果作为“绿肥”;油菜开花后就地回田,补给土壤磷和钾,提升土壤肥力。这样不仅能抑制杂草,保住土壤养分,还能提高茶叶品质,一举多得。

除科学管理之外,科技特派员以建设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为重点,指导茶农科学用药,保障茶叶质量安全。

在燕子窠、大坪洲、曹墩、黄村等地建立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重点推广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派出科技特派员指导茶农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鼓励使用生物农药,安装广谱杀虫灯,“以虫治虫、以螨带菌治虫”等绿色防控技术。

燕子窠生态茶园就是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的典型案例之一。除在茶园进行茶豆套作种植外,燕子窠生态茶园还安装了25台吸入式太阳能杀虫灯,并开展茶园病虫害统防统治,建有废弃物回收池,以防止二次污染,通过物理和生物防治的方法,使茶树病虫害和天敌在一个动态平衡中,有效降低茶园因病虫为害用药的次数,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由于管理科学,生态茶园种植的总体成本下降,产量提高,亩产生态茶青600—800斤。与以往对比,套种的茶叶色泽更鲜绿、香味更足、口感更鲜爽,茶叶制优率也明显提升,现在生产1000斤成品生态茶,优质茶达到700—800斤,比普通茶园增加了100—200斤。

茶山变景区,茶旅融合助乡村振兴

杨文春是燕子窠生态茶园的负责人之一,他告诉记者:“我们原来也不知道怎么科学管理茶园,科技特派员廖红告诉我们,茶树生长需要多达14种以上的微量元素。她教我们在茶树之间套种大豆,因为大豆的根瘤能够固氮;还教我们10月份种油菜,因为油菜是最好的氯肥。”

在杨文春看来,科技特派员持续加强茶园病虫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相关病虫情报,指导茶农科学用药,减少盲目滥用农药,确保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同时,科技特派员帮助茶农提高防治病虫害技术水平,提升了病虫害综合防治效果。

科技特派员通过科技手段,为杨文春和他的茶园带来了更加环保、更高效益、更优品质的种植方法,也让茶农的收入大幅提升。

此外,星村镇科技特派员全力培育了福莲茶庄园、茶言精舍等一批茶旅融合的茶园典型。福莲生态茶庄园的茶山变成了景区,成为吃住游一体的茶旅园区,实现茶旅收入双赢。

科技特派员还推动朝阳东升茶业合作社等一批骨干合作社,与中小茶企建立帮扶机制,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如今的星村镇,茶树漫山遍野,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更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记者  颉满斌

来源:科技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