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成银:做中国茶产业创新发展的“设计师”

近日,在位于杭州市梅灵南路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资深首席科学家,国家茶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鲁成银正在和学生交谈,“下周一记得来找我,我带点茶给你喝。”

这位学生是鲁成银的“关门弟子”,即将启程比利时。“这个孩子很优秀,公派留学一年,我选点茶给她在国外喝。”鲁成银言语中有着作为导师,看到学生“青出于蓝”的自豪。

从事茶行业40余年,看着茶产业发展“接棒”的新生力量,鲁成银想起了自己在高考填写志愿,写下“茶叶专业”的那个时刻。“与茶叶一起成长,我发现自己对它越来越感兴趣了。”

从“凑热闹”喝茶到“一本正经”学茶

1981年,高考制度恢复后,在安徽巢湖庐江县的鲁成银考了个不错的分数。“我其实心里想报的是医科专业,但考的分数可能无法保证一定会被录取。”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能上大学,鲁成银最终选择了安徽农学院。

到安徽农学院学什么专业?青年鲁成银在心里做了“全盘理性分析”。研究水稻,想着要光着脚下田,犯怵了;植保和土壤,听起来也不是自己的兴趣研究。最终,鲁成银选择了茶叶,“小时候我们家门口就有茶园,我经常往茶山上跑。”大人喝茶的时候,鲁成银也会“凑热闹”地喝上几口。茶叶的香气、口感,让鲁成银从小就对茶叶“产生了好感”。

就这样,鲁成银“综合考虑”后进入了安徽农学院茶叶系茶叶专业,开始了专业系统的学习。一晃眼,到了毕业季,“我们当时工作是分配的,作为农村的孩子,我想毕业后回老家,在家门口就业,也能照顾家里。”但是偏偏那一年,安徽巢湖市没有茶学专业的分配指标,回家工作的希望“落了空”。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领导亲自来安徽农学院招学生。“我们一个班有33个学生,中茶所领导想招一个茶叶生化方面的学生。”鲁成银毕业论文正是《九华毛峰品质形成机理》方面的研究。巧的是,“中茶所领导来学校的时候,正好看到我在实验室做实验。他们可能觉得‘这小男孩不错’,就选了我。”但是系主任找到鲁成银告诉他这个消息时,他并不想去杭州,觉得“离家太远,没办法照顾到家里人”。不过,经过“综合考虑”,鲁成银还是“不情不愿”地来到了杭州,开始了他一段崭新的“茶叶人生”。

看天气、选土壤 打下扎实基础

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后,鲁成银进入了茶叶生理生化研究室,主要从事茶叶化学品质方面的研究工作,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低丘红壤茶叶低质成因研究。1985年秋冬,为了实验,鲁成银跑了浙江金华、淳安、桐庐,安徽黄山、歙县等多地,实地选取茶叶样品带回实验室分析研究。他还记得当时常常一个人在杭州武林门坐车,去全国各地出差。

1986年,中茶所和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合作开展研究,鲁成银为了做实验,在庐山上一待就是一年,研究山上山下土壤、气候因子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高山云雾出好茶,从研究结果中,鲁成银明白了这句话的科学依据。

不同生态环境、不同土壤、不同茶树品种和茶叶品质之间的关系……鲁成银一直围绕茶叶品质形成做研究。1989年,鲁成银赴日本伊藤园中央研究所,联合开展茶叶皂素研究。

工作的第一个十年,对于鲁成银来说,大有益处。“正是因为那时候打下的扎实基础,我现在一看茶叶,就能看出环境、气候、土壤等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1994年之后,鲁成银在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茶叶进行品质检验、品质控制和标准研究制定等工作,为产业服务。2005年之后,鲁成银来到了中茶所科技处,主要从事科技管理等工作。这个时候,他开始琢磨产业发展问题。中国茶产业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我开始意识到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仅仅依靠科技进步是不够的。”在这之前,鲁成银觉得“科技是万能的”。他开始跳出科技范畴,全方位来看中国茶产业发展方向。

尝遍天下茶 重组创新中国茶未来

中国茶叶走什么路,这是鲁成银这几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一直讲中国茶产业要高质量发展,我认为这里的核心就是六个字:绿色、品质、效益。”

在鲁成银看来,茶叶作为产品,要有识别度,让消费者能够通过一杯茶,了解一个地域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气质。“和中国的菜系一样,我们通过吃川菜、鲁菜、淮扬菜等不同的菜系,来了解一个地方的不同文化个性。”鲁成银以西湖龙井打了个比方,“我们在喝西湖龙井的时候,能够通过茶叶的外形、香气和口感,感受到杭州的清雅。”

很多历史名茶盛名在外,但“首先还是要满足消费者对品质的需求”,因为消费者是“用嘴巴投票”。鲁成银认为,要把文化融入到茶叶产品的品质和品牌之中。

减面减量、提质增效,中国茶产业发展要有效益。“要效益,就要有品牌。”跳出科技后,鲁成银开始着眼茶叶品牌研究。他认为,中国茶业品牌建设要充分考虑自身优势,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基础,建立“大众茶-礼品茶-顶级茶”的金字塔结构的消费体验,融合第三产业的发展,突出地域文化、健康等概念,打造自身独有品牌。“要把文化融入到品牌中。”在从事茶叶科技工作的四十二年里,鲁成银可以说是“尝遍了天下茶”。正是这种知识积累的底气,让鲁成银有信心打通科技、品牌和文化,做中国茶产业创新发展的“设计师”。在他看来,新时代中国茶发展,不只是关注茶叶的色香味形,更要让消费者有一种文化的体验。“未来,要让大家喝的不仅仅是一杯茶,还是一种美好生活的享受。”

如何进一步“设计提升”中国茶产业创新发展?鲁成银目前已开始做了一些实践。在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的相关茶叶负责人找到他,希望开展红茶技艺培训时,鲁成银不只是简单聚焦“技艺培训”,而是为印江县设计了“五位一体”,包括科技培训、技术引进、新产品创制、新品牌打造、兴旺产业的科技培训新模式。帮助印江县的茶企“走出去”,深入福建红茶制作产地学习技艺,茶企代表“学成归来”后,鲁成银下一步将根据印江县自身红茶特色,为其创制打响一个新产品、新品牌提供帮助。目前,鲁成银的“产业设计探索”还包括,正在陕西省汉中市创制“汉中蜜黄”,并取得阶段性成功;在广西贺州市,正在创制新口感风味的六堡茶。

提及“三茶”统筹发展,鲁成银认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是一体的,要在茶生产过程和茶产品中注入文化内涵,统筹茶产品的物质性、文化性与科学性。重点围绕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理标志产品三大载体赋能,提高茶产品文化内涵,提高美誉度。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和美好生活的需求,扩大茶叶消费,实现产业增效,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三茶”统筹发展的践行者,鲁成银发现自己“对茶的感情越来越深厚了”,这一杯茶,他还要继续一直研究下去。

来源: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