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之家乡桑植:90后“茶人”唐鹏的坚守

他们,是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护航者”;

他们,是乡村振兴接续奋斗的“领头雁”;

他们,是扎根家乡勇往直前的“新力量”;

乡村干部、企业领头人、创业能人、技术达人……他们,是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扎根在桑植县这片红色沃土中的“小人物”,是无数乡村振兴工作者的缩影。然而,每个“小人物”都是伟大时代的奋进者,他们共同怀揣着对乡村的美好愿景和对乡土的特殊情怀,在乡村振兴的答卷上奋力书写。

小人物,大示范。2022年,乡村振兴正当时,桑植县乡村振兴指挥部联合红网张家界站推出“乡村振兴之家乡桑植”融媒体系列报道,介绍桑植县在高位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经验,讲述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生动故事与责任担当。


(制图:胡小红)

炎炎夏日,茶叶飘香。记者走进张家界西莲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制茶厂里,只见数名制茶工人正在抓紧时间生产夏茶,杀青、揉捻、发酵……在他们娴熟的制茶技术下,一叶叶新鲜嫩绿的茶青蜕变为馥郁芳香的茶叶。

“供不应求,忙都忙不过来。”公司销售经理唐鹏提起今年夏茶的销售情况,难掩脸上的笑容。他说,今年茶叶销售产值能达到500多万元。

1992年出生的唐鹏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算是做茶的“老把式”了。2015年5月,唐鹏从天福茶学院毕业后,毅然决然的选择回到家乡桑植,跟着父母从事茶叶事业。“我们家三代做茶,我从小就与茶打交道,也看到了我们当地老百姓卖茶叶的不容易,我想通过我所学的,让我们这里的茶叶产业走出去,使老百姓不再因为茶叶卖不出去而发愁。”

  

兴趣是谋发展的最好动力。凭借从福建茶企学回来的先进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技术,唐鹏信心满满,就这样走上了“种茶-制茶-售茶”的全链条发展道路。回到家乡后,跟随父母亲上田间地头,在加工厂里从基层做起……他铆足了劲,一心把茶叶做出“名堂”。

“整整学了两年后,父亲开始让我负责茶厂的加工和茶园管理,从那以后我出台了一系列如何更高效的和茶农构成合作共赢的方案。”唐鹏介绍说,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走“公司+基地+合作社+茶农”的绿色发展之路,主要针对有发展能力、缺技术的农户,由公司无偿向农户提供茶业发展的苗源、技术培训和服务,由公司安排专人负责技术指导种植,茶叶鲜叶由公司统一保底收购,实现茶农与企业结对联业、共同发展。同时,建立“企业用工+农户就业”的模式,公司帮带经济困难户种植茶叶,发展成企业+企业、企业+经济困难户滚动发展,实现三产融合,当地群众反复受益,呈现多方共赢、欣欣向荣的“共生共进”局面。

截至今年5月,张家界西莲茶叶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岗位技能培训使83名当地百姓达到企业用工要求,在公司基地采茶,工厂加工等岗位稳定就业,受益约100万元/年,有效解决了当地百姓就业难的问题,同时间接安排230位岗位就业,年工资及社会福利收入约300余万元。

“我在这里工作四年了,比起务农强多了,收入也比以前要多。”得益于张家界西莲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岗位技能培训,附近村民熊腊英常年在茶厂里打工,每年有3万多元的增收;村民王新淑则依托公司制定的“借苗还茶”政策,每年能增收1.5万元。

  

一方面,带动茶农就业创收;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政策和劳动力支持。唐鹏说,截至去年底,公司资产总额2382万,固定资户净值827万。目前已建成省级示范园600亩,公司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示范社,现在公司正在申报省级龙头企业。

  

眼下,百亩茶园生机勃勃、满目青翠,看着片片鲜叶在茶树枝头随风摇曳,唐鹏信念愈发坚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力量,将桑植白茶发扬光大,自家企业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做得更精更细,是我这辈子要做好的事。”

(作者:张红 陈左忆 张潘 彭浩)

来源:红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