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个中国的茶来汉中转交易



中俄万里茶道的起点,以“东方茶港”闻名于世的武汉,在长江流域茶文化中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2019年,国家文物局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汉口俄商近代建筑群、大智门火车站、江汉关大楼入列其中。

7月19日上午,“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探访团来到江汉关大楼、汉口俄商近代建筑群之一的巴公房子、大智门火车站,感触“万里茶道”重要节点城市的历史脉动。

“武汉的茶叶贸易是长江流域茶文化的华彩名章,充分显示了长江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质,对于武汉商业文明的升华、城市形态的进化,乃至对武汉的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都具有突出的促进作用,对今后发展的启示意义重大,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传承。”7月20日,探访团专家、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院长涂文学说。

“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汉口就成为了内地最大的茶叶贸易口岸,据江汉关的海关报告记载,经由汉口港出口的茶叶,占到全国茶叶出口量的60%,时间长达60年之久,全盛时期甚至高达80%。”

“在很长一段时间,茶叶贸易是汉口经济的主要支撑,税收的主要来源。1861年汉口开埠之后,汉口更是由转运港口快速向茶叶制储贸易重镇延伸,获得了‘东方茶港’的美誉。”涂文学讲解道。

涂文学介绍,张之洞重视发展茶叶贸易也是老汉口茶叶贸易长期繁荣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1889年,张之洞上任湖广总督后,“从改进茶叶生产方式、提高茶叶产品质量、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着手,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汉口茶叶贸易。”

武汉本身并不产茶,为什么茶叶贸易却搞得红红火火?

涂文学认为,这是武汉商业文明升华的典型体现。武汉从事的是居间贸易,几乎大半个中国的茶叶在此中转。作为码头城市,武汉的包容性、流动性很强,市场意识、规则意识比较先进,经济理性其实是比较鲜明的。茶叶行会组织健全,规则严密、具体,武汉茶叶贸易的兴盛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再一个,这也是武汉从区域贸易中心成长为国际贸易中重要一环的典型体现,推动近代武汉进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大循环,成为外部循环型国际贸易港口城市。而在此前,经济是内向的,仅仅是联结中西部广大市场,属于内部循环型的国内商业中心。进入国际大市场,必须适应国际市场的口味和需求,不然就会丧失市场。”

“茶叶贸易的兴盛还促动了城市形态的进化。在近代,武汉成为一个典型的以商业贸易成长起来的市民城市,拥有行会、会馆,又随着学习效仿汉口租界建立现代城市市政体系,以及商会、工会等经济与社会自治组织,形成现代意义的市民社会,逐渐向现代都会迈进。”涂文学补充道。


来源:凤凰网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