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标号级” 命名一个时代

许多时间点,在我们经历着的时候,甚至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然而若干年后,当我们蓦然回首,会突然发现那个时间点或者是对一个人,或者是对一个地区,或者是对一个产业来说,竟是如此重要。

就普洱茶行业来说,1993年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作为一种完整制度形态的统购统销最终全面取消,这不仅激活了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是让传统而古老的普洱茶卸下种种束缚,迎来全面复兴的春天,让普洱茶回到了更多人的视野。

普洱茶的复兴,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茶行业来说,足可以媲美文艺复兴对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也正是从1993年起,外界越来越多发现的目光开始投向澜沧江中下游两岸莽莽群山,越来越多探索的脚步开始走进勐海、下关、昆明三大国营茶厂及茶产区,更有越来越多充满活力的民营茶企开始崭露头角……

然而“春来寒未尽”,普洱茶虽然迎来了市场的春天,却处于乍暖还寒的阶段。

断代的历史,缺失的传承,遗失的文化,是这一时期普洱茶面临的主要难题。突然没有了计划经济的束缚,让普洱茶开始百花齐放、蓬勃发展。而面对市场经济的滚滚浪潮,普洱茶又犹如蹒跚学步的孩童,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局面,让普洱茶陷入到一个短暂的混沌。

从定制茶开始,普洱茶的各种概念层出不穷,传统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复原,历史文化也逐步得以挖掘和整理。七子饼时代在原料、工艺上的粗放和单调逐渐被摒弃,原料上开始追求产区和品质,工艺上追求手工和精制。比如我们现在说的古树茶,此间就经历过野生茶、野放茶、大树茶,最后到古树茶的演变过程。这时期萌发的许多概念,最终成为了我们现在追捧的山头茶、古树茶、手工制茶、石磨压制等。

经过前几年的摸索,进入21世纪后普洱茶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民营茶企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步摆脱了单纯的定制生产和代工的角色,自有品牌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上。普洱茶文化基本构成理论体系,随着连续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马帮进京、沱茶进藏等推广活动的举办,最终普洱茶在2006年底、2007年初迎来了一个小高峰。

对于2007年的市场,有人用“崩盘”来形容,但我认为更理性的词语是“调整”。只要是一个良性发展的市场,有起有伏是必然的,这是市场的自我调节和修正。

就1993年以后的普洱茶市场而言,我们显然很难用一个词来评价这种混沌,但希望往往在混沌中孕育的。就是在迎来第一个小高峰的过程中,普洱茶市场也逐步告别变革前期阵痛中出现的短暂混沌,慢慢走向规范。从2003年开始,普洱茶的省级、部级标准先后出台,QS认证开始强制执行,极大遏制了普洱茶市场存在的种种乱象。2007年市场调整过后,2008年国家标准的实施让普洱茶走上了健康、良性发展的道路。

也因此,1993~2008年间的这15年,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很短暂,对普洱茶的发展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有了这15年的摸索、尝试和积淀,普洱茶从籍籍无名走向全面复兴。

我们以《1993~2008年“标号级”时代》为主题,一方面为这15年命名,另一方面为这15年梳理历史。当然,尽管我们为这个选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难免有疏漏和不完善的地方,在此也欢迎各位专家与我们一起探讨,更好地为这个时代命名。

本文节选自《命名“标号级”时代》

作者丨段兆顺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2020年10月刊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