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钟灵凯堡: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万亩茶村促振兴

钟灵毓秀,云遮雾绕。初夏时节,走进秀山县钟灵镇凯堡村,茶香扑鼻,漫山滴翠。

这里,茶叶栽种条件得天独厚。一直以来,这里的茶叶名声在外。可是,由于“单打独斗”,加上交通不便,这里的茶叶产业一直难成气候。

村支部书记陈仲元默默坚守,乘势而上,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茶叶,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引擎”。

种茶树不温不火老产业

“我们这里地处北纬30度的黄金产茶带,属《茶经》所记载的‘巴山峡川’之域,是中国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近日,陈仲元跟记者聊起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

今年60岁的陈仲元,从20多岁开始担任村主任、村支部副书记、村支部书记,30多年来,他将一腔热情和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凯堡。

20多年前,凯堡村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包谷等传统产业为主,守着自己的几亩薄田度日。

“种茶、采茶本应是村民发展的主业,却一直没有发展起来。”陈仲元告诉记者,那时候,村民有空闲时间才采摘茶叶到集市上售卖,换取一部分收入。

这么好的产业,为啥发展不起来呢?

“曾经,村里没有茶叶加工厂,更没有人收鲜茶叶,采摘的茶叶要村民多番加工,制成干茶后才可以拿到市场上卖。”陈仲元向记者娓娓道来,“那时候交通闭塞、没有销路,导致村民不愿意发展茶叶。”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深有体会。坐车从钟灵镇出发,沿着钟灵水库一路前行,汽车行驶30多分钟才到了平息沟组,可想而知,村民以前步行把茶运出深山需要花多少时间和经济成本。

“凯堡村的茶叶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我们这一代人,要把茶叶这项产业发展好,基础设施建设打牢,给后辈留足发展空间。”这是陈仲元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引茶企家家种下摇钱树

“2000年的时候,县上和镇上说要把茶企引进来,在我们这里开厂。”陈仲元说,这对全村茶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他每天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要大力发展茶叶,抓住机遇,迎来全村大发展。

2002年,从福建引进的茶企落户凯堡,这期间,凯堡村的茶叶面积从1千多亩发展到1万余亩,形成了“万亩茶村”,家家户户都是茶叶种植户。

茶企引进来后,陈仲元经常到企业去了解建设进度,协调解决问题。“这些年,陈仲元书记常常到我们厂里解决困难,不管是水、电、土地纠纷等等,他都亲力亲为,主动上门到老百姓家里做工作,为茶厂发展提供极大的帮助。”钟灵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焕华如是说。

在陈仲元的带领下,当地村民通过多年的发展,小小的茶树成了村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

在茶叶基地里,当地村民正在忙碌地采茶。“孩子也带了,屋头也照管了,钱也挣了,采得多的时候一天能有100多元的收入,感谢陈书记带领村里发展茶叶,让大家有了更多的收入。”凯堡村村民龙光平告诉记者。

“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多岁的学生,只要到茶园去采摘茶叶来卖给工厂,每天都能有几十元的收入。”陈仲元告诉记者,茶叶采摘季节,学生周末采摘两天,能凑够在校一周的生活费。

传非遗乡村振兴新活力

凯堡村的人民世代都在种茶、制茶。2022年5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秀山毛尖栽培与制作技艺”钟灵镇凯堡村传承点授牌仪式,在凯堡村便民服务中心举行。该村传统生态茶叶栽培与制作技艺就是当地村民在上百年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实践和积累的一整套知识和技术体系,其茶叶栽培和制作,都保持着老一辈传承下来的完整工艺流程。

“这份荣誉对全村来说,既是鼓励,更是鞭策。”陈仲元接过奖牌说,目前,凯堡村的茶叶已经成为家家户户的主要产业,“秀山毛尖栽培与制作技艺”这项非遗也会在凯堡一辈辈地传承下去。

如今,凯堡村共有600余户,2400余人,种植茶叶的农户达到500多户,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万余亩,成了名副其实的“万亩茶村”,每年的茶叶采摘期可从4月持续到10月,村民仅是采摘鲜叶的收入,每年户均可增收万元以上。

在产业的带动下,凯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群众的日子也越过越好,目前,全村有市级龙头企业1家,县级企业2家,家庭农场7家。

“下一步,我们要把凯堡村‘万亩茶园’管护好,做大做强茶产业,做精做细茶叶品牌,大力推动钟灵茶叶‘走出去’,让更多的爱茶人品尝到钟灵凯堡的地道好茶。同时,也要让茶叶基地可持续地发展,把基地做成子孙产业,为下一辈创造更多的财富。”陈仲元如是说。

(全媒体记者 付冲 方倩)

来源:秀山全媒体,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