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采摘正当时 和风带露茶香浓

茶文化始于神农,闻于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成为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傈僳族茶文化悠久,采茶喝茶习俗已传承千百年。

盈江县支那乡崩董村老干沟村民小组是一个傈僳族聚居的村寨,海拔2800米,年平均温度在15℃~24℃,年降雨量为1800毫米。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十里不同天”的垂直立体气候、温润肥沃的土壤生长条件为古树茶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郁郁茶香古树,悠悠叶盖清凉,千年树人立山野,醇香齿留归禅意。山水在傈僳族人民心中是神圣纯洁的,傈僳族人民世世代代靠山而居、依水而作,他们信奉自然、敬畏生灵、遵循规律,在云南傈僳族的20多种氏族图腾中,至今仍保留着“茶”“蜂”“竹”等以动植物命名的氏族名称,由此可见傈僳族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山区农民迫于生存,刀耕火种、轮歇休耕,古茶树惨遭破坏、数量锐减,幸存茶树寥寥无几。但在老干沟,百棵古茶树虽不成群,却也遥相呼应。说起古茶树,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天帝的小女儿下凡来到老干沟,见一老妇人哭泣,上前询问得知由于连年干旱,村民温饱成难题。听闻此事,天帝的小女儿取下头上的金钗往空中一挥,只见百道金光散落大地,瞬间干涸的大地长满了嫩绿的枝芽。她说:“该物唤‘茶’,好生种养,日后可换粮食货币”。从此,傈僳族人种茶、喝茶、卖茶、敬茶,把茶树作为山里的守护神灵,祖祖辈辈都爱护有加。

古茶树高大葳蕤,枝干粗壮,叶面革质感明显,叶脉清晰,叶子成椭圆形,叶边齿状无规律状,叶背多毛。4月,老干沟的古茶树灵敏接收了大自然的讯息,芽叶顺势探出了头,挺秀尖削、鲜嫩至臻。身着傈僳族服饰的采茶女们背起茶篓,身形轻快地爬到古树上,按照一芽一叶、嫩、鲜、匀、净、整的标准,用指腹轻采,话着家常,欢声笑语、轻松愉快。不过半日,采茶女的背篓中茶叶满满当当、饱满鲜绿,一阵风带过,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茶香味。

无由持一碗,寄予爱茶人。傈僳族的待客之道总是少不了一杯茶。古树茶冲泡后叶子舒展程度好,叶片肥厚且充满弹性、柔韧性强,茶汤橙黄透亮、油光可鉴,香气悠长、山韵明显,苦涩较弱、回甘较快。笔者虽不会品茶,却也觉得喝茶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养生方式,天然的芳香提神醒脑、沁人心脾。在这轻啜慢咽间,在这高谈阔论中,如空山新雨后,走入的是傈僳族无拘无束的自在天地,感受的是丰富多彩的傈僳文化,品味的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并由此生出“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豁达胸襟。

老干沟古茶树承自然之气,展醍醐甘露之能,是山野独一无二的凝萃;而古树茶品的是流金岁月的醇香,“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支那乡邀你邂逅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通讯员杨博雅)

来源: 云南网-德宏团结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