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分级体系探讨:产地、茶山、名寨

回溯普洱茶上千年的发展史,成品形态、制作工艺,各种品类等逐渐完善,尤其是以03年大益改制为起点,普洱茶行业进入了现代化产业生产的新历史阶段。

时至今日,普洱茶已经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一线公共品牌,但由于其自身复杂性和特殊历史因素,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普洱茶仍是一团迷雾。

怎么才能满足大众的普洱茶消费需求?如何消除价格不透明,虚假炒作现象等行业顽疾?普洱茶行业的转型升级契机在哪里?

想要回答这些问题,规划一套切实有效的普洱茶分级体系,并使之得到大众推广和广泛认可,就是重中之重。

这篇文章,陆离就来探讨在新零售时代下,普洱茶分级体系的建设浅析。

茶树分级

作为世界公认的世界茶源,云南拥有生态各异的古茶树群落,和品种多样的茶树资源,而普洱茶所属的云南大叶种,正是其中一种,而茶树分级正是体系底层。

而对于茶树分级,陆离认为应该以进化程度为一级分类,即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其中栽培型茶树需要以栽培方式为二级分类,即乔木型和台地型。

而乔木型茶树品质区分,则与树龄息息相关,因此还需要以具体树龄为三级分类,即古茶树,大茶树,小茶树,这三者的界限,业界还没有达成共识,暂时不做讨论。

知识延伸:深度探究丨乔木台地古树等普洱茶品种的实质是什么

最优配置

普洱茶号称“千山千味,一寨一味”,但具体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品饮价值上的差异?是温度、海拔、日照、土壤、降雨量等共同形成的一方风土吗?

是生物构造上有差异的茶树品类吗?是各产区的种植理念不同吗?这三个问题是本次探讨的最大难点,陆离翻阅了众多资料,还请教了几位专家,才得出了阶段性结论:

造成普洱茶品饮价值不同的主因,是茶叶内质中呈味物质的差异,按照重要性从大到小的顺序,可以分为三级:自然风土、茶树品类、栽种方式。

其中自然风土的影响占比,甚至要超过茶树品类和栽种方式的相加之和,古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而套用到普洱茶上,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而茶树品种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如果顺应当地的土壤气候等风土条件,则对口感影响较小,但如果违背其生长规律,负面影响就会急剧攀升,这也叫适种性。

好在这个问题已经被我们的前人完美解决,早在几千年前,布朗族先民就在有意识地栽培选种,而存活至今的古茶园,就是茶树品种和自然风土的最优配置组合。

我们能选育出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等优质茶树品种,也能改进出标准茶园建设,绿色病虫防控等农业技术,但无法在短期内改变一个地域的风土。

这种不可复制的风土特质,赋予了普洱茶独特明显的地域特征,因此对于普洱茶的生长地区,大致可以分为产地级、茶山级、名寨级的三级金字塔等级体系。

其中位于最底层的,是面积最辽阔的产地级,比如西双版纳自治州、世界茶源普洱市、紧邻澜沧江的临沧市,以及保山市和德宏自治州等等。

其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则是知名度高,风格显著的一众名山,比如易武、南糯、布朗、勐库、勐宋和邦东等山头。

而第三层则是产量较少,备受追捧的名寨及新兴茶地,比如新老班章、老曼娥、冰岛、班盆、昔归、邦东、薄荷塘、刮风寨、落水洞、麻黑、半坡寨等等。

同个产区内,级别越小,指向最具体,是这个分级金字塔的底层逻辑,比如名寨级的指向性高于茶山级,而茶山级的指向性高于产区级

位于同一级别的普洱茶,则以上面提到的树龄为判别依据,举个例子,在名寨级老班章中,古树茶相对优于大树茶,大树茶相对优于小树茶。

但如此一来便引出了一个新问题,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又该如何分级?哪些名寨出产的普洱茶,才能代表普洱茶原料的最高水平?

产地分级

这是一个与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避嫌起见,陆离只统计品牌知名度、行业影响力、市场表现、口感特征、近二十年价格涨幅、未来潜力等因素,不给出具体数据。

总之,在经过一系列梳理后,我们可以得出整个云南普洱茶产区的分级体系划分,而这也是陆离想要阐释的核心观点:

以澜沧江流域为核心,环布着三大普洱茶产地:版纳、普洱、临沧。

各产地内共分布有七大名山:易武、布朗、勐宋、南糯、勐库、景迈、邦东。

众名山上坐落着十大名寨:老班章、冰岛、刮风寨、曼松、昔归、弯弓、老曼峨、那卡、麻黑、困鹿山。

初步完成普洱茶产地的分级体系设想后,接下来的生普分级就能迎刃而解了。

生熟分级

我们常说在普洱茶三要素中,仓储是转化保障,工艺是品质核心,原料则是物质基础。对于生普来说,原料品质是核心价值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而由于上述的普洱茶产地分级体系,是严格以品质为划分依据的,因此生普分级体系,在目前这一时期,可以暂时借用普洱茶产地分级体系。

这一结论,是在业界迫切需要分级体系理论落实的背景下得出的,但由于相关技术还未落地实施,生普分级体系还显得不够严谨和完善。

比如全程可追溯的茶纹链技术大规模应用后,各级内普洱茶相互掉包的现象就能得到遏制,再比如普洱茶庄园体系强势崛起后,生普分级体系就可以依照其再次修改。

而由于渥堆发酵工序的加入,和普洱内质的转变,熟普的茶品分级就显得格外复杂,不能再简单按照品质因素进行分级。

因此在目前这个阶段,熟普分级体系需要暂时按照茶厂对发酵后散料的分级标准划分,等渥堆工序等各方条件更加成熟后,陆离再来探讨。

严谨客观,清晰明了的普洱茶分级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的理论工程,对普洱茶产业的各个环节,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生产端,分级体系可以使普洱茶的种植采收、生产流通、仓储消费等环节得到理论支撑,普洱茶产业升级发展,也将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脉络。

在消费端,分级体系能使普洱茶消费清晰明了,各消费阶层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款普洱茶,不必再担心价格虚高和品质不一的问题。

在文化端,科学完善、简单易懂的普洱茶分级体系,会有利于普洱茶文化的推广,让普洱茶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玉初心

陆离探讨出的这套普洱茶分级体系,主要体现在茶树、产地和生熟上,每一方面又根据不同性质和实际需求,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做法,纯属个人观点。

作为性质相近的两个领域,葡萄酒和普洱茶一直有诸多相似之处,而具体如何向发展更加成熟的葡萄酒行业学习借鉴,一直是业界尚未突破的难点。

作为一篇从葡萄酒行业说开的探索性文章,里面有许多有待商榷的地方,尤其是在产地和名寨的分级方面,希望大家多多包容。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