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雷著《普洱茶经验之谈》书里书外的故事

临近过年,回到家住的小区,已经是灯火阑珊时分。按照手机短信的提示,前往菜鸟驿站取件。一个纸箱,封口胶带上带着守兴昌号的logo,不消猜想,这是前几天晓雷讯知寄来的一箱新书,怀抱着往家走,沉甸甸的不仅是重量,也是同样份量的收获。

开封后细看,箱子里码放的整整齐齐的十本新书,全都是晓雷新著《普洱茶经验之谈》。晓雷行伍出身,身形高大魁梧,我总觉得他与三国时期的名将张飞有几分神似,内心都一样十分细致,形成天然的反差萌。他特意交待清楚,其中一本是专门送给马博峰老师的,当然也有我一本,我想待我细细阅读后,可以作为行知茶文化讲习所典藏茶书中的一册。余下的八本书,我打算就近分享给身边的师友。至于远方我们共同的师友,想来晓雷必然不会忘记。

在述说本书之前,我想有必要讲一下我们因茶相识的往事。那是在五年前,通过我们共同的朋友崔梵音引荐,我们两个河南人在云南西双版纳才彼此认识对方。时值谷花茶时节,我们相约一起前往勐海县勐往乡曼糯访茶。以前只是觉的距离远,实地往返的心理感受更是让人觉得遥远,晓雷开着勇士越野车载着我,往返200多公里,加之山路崎岖,一天的时间,大部分都耗费在颠簸的路途上。还好我们有着共同关注的普洱茶,一路上有着聊不完的话题,倒也不觉得枯燥。

相识后不久,晓雷向身边的朋友征询意见,提出想要割舍掉原本做的很顺手的普洱毛料生意,转而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普洱品牌,并探讨预想中品牌产品的重心。我亳不犹豫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无论是从普洱茶文化厚重的内涵,抑或是普洱茶的卓越品质,我都更喜欢古六大茶山。意外的是,这也是晓雷的所思所想,无意中大家想到一起去了。

此后不久,便让我见识到了晓雷做事雷厉风行的性格,他注册了易武曾有的守兴昌号,矢志不渝的以号级茶为标杆,重新踏上了创业之路。在晓雷规划的守兴昌号普洱生茶体系中,古六山的普洱茶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产品系列规划也很有创意,入门级产品号为珍品系列,进阶产品号为贡品系列,高阶产品号为境系列。这种产品的规划,总是让人有意无意中联想到王国维《人间词话》对古典诗辞三种境界的划分。就连产品的名字,都来自于经典的诗词名句。可见他内心潜意识中是把自己的产品当成艺术品来对待的,就我们品鉴的结果来看,产品的品质当得起这份期待。他经常笑说自己初中肄业,但又十分偏爱古诗词,言语与表现再次呈现反差萌。个人见解,一个人的初始学历固然重要,但相对于漫长的一生来讲,又不是最重要的。前者代表的仅仅是起点,而相伴一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决定了一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

朋友之间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以对方为观照,并且相互提携支持。得益于晓雷的鼎力支持,丁酉年冬月,我们深入古六大茶山,逐个将炙手可热的国有林小微产区进行了实地考察,无数次以身涉险,获得了第一手珍贵又详实的资料。也不是没有付出代价,在几乎完成了全部考察之际,还是出了一点儿小小的交通事故,导致我的右脚脚踝骨折,历经手术后,留下了永久难以磨灭的纪念。往后每次出行乘坐飞机过安检,面对嘀嘀作响的仪器,都要重复解释原因。当然,这个是做事情应当承担的后果。

晓雷对于普洱茶有着近乎虔诚般的执着,以最高端的产品六境为例,原料亲自把关收购,加工亲自上手炒制。这样做的结果是获得了发烧友的一致认可,若说遗憾之处就在于数量实在是太过于稀少了。刚刚过去的辛丑年总共就只做了几十套六境产品,以致于有经销商半是嗔怪半是自豪的报怨:“我才卖了几套,怎么就没货了呢?”

相对于普洱生茶,守兴昌的普洱熟茶向以“小堆离地轻发酵”为主打特色。我也有机会参与到其中的一些环节。无论是实地的感受,或者是旁观者的角度,这一策略毫无疑问都获得了令人业内瞩目的成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晓雷非常乐于讲授普洱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晓雷是赶上了直播的风口,自身长年累月的实践经验积累,加上直抒胸臆式的直白讲解风格,使得他在喜马拉雅、一直播等平台上收获了众多的粉丝,可以说是普洱茶直播界的网红。这并无任何贬义,实际上身边的好友都说我是微信公众号活跃时期的茶界网红。我们也都先后通过出书的方式实现了从线上到线下相融合发展的路线。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感激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现在才是普洱茶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守兴昌号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也得益于晓雷近年来在茶山持续开设普洱茶实训班。至今晓雷仍然坚持守兴昌的加盟商必须要经过这种产地实践,并在生产季节加入其中进行锤炼。这大约与其自身的经历有很大关系。许多次我们一起到茶山,经常会有茶农认出他来,激动地趋步向前表达仰慕之情:“陈老师!我看过你的直播!”能让以实践为衡量标准的茶农如此追捧,以我所见,晓雷即便不是唯一,也是其中的翘楚之一。

经过多年的相交,我曾真诚的向晓雷发出建议,希望他能把自身积累的经验总结成文字,汇集成书。令人欣喜的是他真的做到了。无数次在朋友圈里看到他一点点的进展,都由衷的感到高兴,并为他默默地点赞。

回到这本书的本身上来,实际上在这本书还是初稿的时候,晓雷就把PDF版发给我了,我早早的打印了出来,认真的阅读过。从内心来讲,希望这本书是他个人意志的完整体现。如今看来,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书的体例上来看,内容丰富,从识茶篇、茶山篇、工艺篇、熟茶篇、品鉴篇到普洱茶知识问答,一如我们共同朋友的评价:“满满的干货,都要溢出来了。”对于当下的人来讲,如果想要从技术层面对普洱茶有所了解,本书必将不负您的期望。如果将时间维度拉长,我们不难发现在普洱茶的历史上,普洱茶的技术一直处于动态演进的过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下的普洱茶加工技术,处于史上最好的阶段。书中的语言风格一如往常,最大的特点是质朴,这个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对于许多人出书时所执着的所谓“客观、公平、公正”的第三方立场,我是这样认为的,无论是唐诗或宋词也好,第一流的作者都是有着鲜明个人风格的。如同让人万般着迷的云南山头普洱茶,卓而不凡的个性风格才是它赢得追捧的根本所在。事实上,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将普洱茶完全讲清楚。在我的书架上,近二十年来,收藏的茶书超过五千册,普洱茶书就在一千册以上,或多或少都有价值。从时间排序上来看,大概每十年当中,都会有一些作者和书引起大家的关注,真正超越了时间考验的,为数不多。我希望晓雷这本书《普洱茶经验之谈》能够从中脱颖而出。

实际上,在晓雷这本书出版之前,他曾提出想让我为之作序。我最终还是没敢应允这个请求。因由很简单,我们虽然一直互相称呼对方一声“老师”,实际上年龄的差距并不大,我痴长几岁属于七零后,他更年轻属于八零后,从内心来讲,我是将他当成同辈朋友来对待的。在我们的前面,有众多前辈茶人,在我们的身后,有英才涌现,我们希望不负先生,也不误后生。

每个人都会有他自身的知识背景与经验教训所赋予的能力,但同时也要时时保持警惕来自反向的制约。从茶书门类来看,古典时期的茶书,侧重于人文;现代时期的茶书,着重于科学。 少有能将两者融为一体的著作,每位作者需要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背景与视野,从而能够有更大的成果。这既是对自身的鞭策,也饱含对朋友的殷切期望。

值此新书出版之际,写下些许文字以志我们笃深的情谊,并表达诚挚的祝贺。希望读者能够从书中获益,并对普洱茶增添一份认知,对普洱茶加深一层热爱。

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