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诗用韵的特征略论

用韵的特征略论

摘要:通过选取茶诗中部分格律工稳严整、主旨紧扣茶事的诗歌样本,统计分析茶诗的用韵特征。总结出茶诗具有以“茶”入韵、写茶着“茶”字而韵藻易取的显著特征,同时从“形式-内容”的关联性角度尝试解读了七虞韵韵宽但诗歌数量畸少的现象,并且从用韵的视角为茶诗属于中国传统诗词普遍题材这一感性认知提供了统计上的理据。

关键词:茶诗;韵部;形式美

一、引论

历来学人对茶诗的研究是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为茶诗遴选辑注、研究诗人生平者有诸,为一究茶诗背后的隐逸与禅意、解读思想境界者有诸,为分析茶诗创作的历史文化与政治背景以明晰其独特形象内涵者有诸,总总林林,但涉及茶诗用韵的研究鲜少。

然而茶诗用韵的研究并非不重要,中国传统诗词的一大特征即是实质美与形式美的并重,理解茶诗的形式美,离不开对茶诗格律特征的提炼和解读。究其原因,乃是茶诗并无一个严格的边界,其范围上可以包含一切与茶有关的传统诗词。由于茶文化是中国文化基因中的一大显性基因,“茶”毫无疑问是历代文人骚客不离笔端的重要表达元素,因此要对数目繁多的茶诗逐一分析并自下而上归纳提取出整体特征,茶诗本身的庞大数量就是首先需要克服的难点。本研究通过数据库方法,对茶诗进行合理限缩,筛选出一批有代表性且利于研究的茶诗样本,从中归纳出茶诗用韵的特征若干,希冀能为中国茶诗的“形式美”做一略窥。

二、研究方法

在各种形式的传统诗词用韵上,诗依平水韵,最为严整,词曲韵都较诗韵略宽容。诗的韵律又以律诗最为工整,较绝句有更多的艺术表达空间,数量群更大。

律诗讲求形式,其中五律、七律一韵到底,以平声入韵为主,虽有仄韵式,但不是作诗的主流。排律则中途涉及韵脚变换,不便于统计。因此本文研究的茶诗韵律,皆依律诗而论,同样意在严整。

在内容上,对于什么是“茶诗”,如果将内容涉及“茶”字者皆计入,一方面会遗漏部分写茶而不着茶字的诗,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会计入不少只将“茶”作为普通意象使用,内蕴并不着意于茶及茶事的诗,由于茶文化的强大力场,这样的诗并不在少数,只能算作“茶诗”的边缘,地位上并不处于茶诗概念的核心群域。核心群域的茶诗,往往在诗题中带有“茶”字,表明诗歌因茶事而作,是样本抽取的绝佳标准,即使这样会遗漏不少无题或题中不着“茶”字的诗,但被选中的样本在茶诗的概念表达上具有强烈的代表性。

总此,利用搜韵网历代诗词数据库,限缩检索标题中带“茶”字的工整茶诗,在排除“山茶”、“茶花”、“茶陵”等检索噪音词后,总结样本总量为789首,各诗韵部分布如下图1。

图1 利用搜韵网检索诗题中带“茶”的茶诗(律诗)的平声韵部分布

三、基于样本分析的茶诗用韵特征归纳

1.以“茶”字入韵,韵藻丰富易得

六麻韵在平水韵中不属于最宽的韵类,在传统上划为较宽韵稍窄的中韵,也即押韵的容易程度上属第二等,但在本次调查样本中,押六麻韵的诗却多达108首,超过了样本总量的1/8,居30个平声韵之首,这是归因于“茶”的本字属于六麻韵,导致不少茶诗直接以茶字入韵,韵字直扣诗歌主题。事实上诗家用韵,不唯着眼于所用韵脚的单字,更意属以韵脚字为词意核心所组成的词语,称为“韵藻”。张健在《“险韵”新论》一文指出,对于韵的宽险,并不独指韵脚字的多寡,有时更是指韵藻的多寡与生熟,因此韵藻对韵的宽险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1]由于韵藻的丰富突出,以“茶”入韵、写茶见茶,就成为茶诗的一大特征。

比如黄庭坚《寄新茶与南禅师》:“筠焙熟香茶,能医病眼花。因甘野夫食,聊寄法王家。石钵收云液,铜瓶煮露华。一瓯资舌本,吾欲问三车。”

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其一》:“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

雍正皇帝《步月至泉畔试茶》:“飞阁流云护碧纱,曲栏掩映竹阴斜。巡檐步月敲奇句,坐石烹泉品贡茶。乳液清逾花上露,春旗嫩展雨前芽。水天一色明如昼,照见溪鱼戏浅沙。”

阮元《正月二十日学海堂茶隐》:“又向山堂自煮茶,木棉花下见桃花。地偏心远聊为隐,海阔天空不受遮。儒士有林真古茂,文人同苑最清华。六班千片新芽绿,可是春前白傅家。”

以上茶诗,都属此中典型,为历代诗家承袭。例中“香茶”“煮茶”“建溪茶”“贡茶”都是茶的韵藻,包含有对茶的形容、事茶的动作乃至茶的品种,都因“茶”这一核心元素的雅致而可以搭配组成适格的韵藻。即使在本文抽样检索的范围之外,以“茶”入韵、写茶见茶者亦俯拾皆是,其中如白居易《食后》:“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

更是茶诗中的名篇,表明该特征同一般理解与认知中的“茶诗”风貌是一致的。

2.符合“押宽韵易,押险韵难”的形式典范

除了突出六麻韵以外,样本范围内的茶诗韵部次多的“第二梯队”包括了上平十一真、下平一先、七阳和八庚,都是传统意义的宽韵,较六麻宽易许多。宽韵除了这四个韵以外,还包括上平一东、四支、七虞、下平十一尤四韵,一共八部。样本中,一东、四支、十一尤三韵的诗歌数量都在三四十首左右,

处于“第三梯队”中,表明宽韵诗在比例上占据绝对优势,符合任意题材中国传统诗词“押宽韵易”的一般规律,唯独七虞韵畸少,只有16首,不符合规律。最窄的四个险韵江、佳、肴、咸,均不超过3首,特别是九佳韵,更是没有检索到符合要求的茶诗。因此从抽样统计来看,历代茶诗整体在用韵上,符合传统诗词“押宽韵易,押险韵难”的一般规律,表明茶诗没有超出所有题材传统诗词的客观规律框架,因此茶诗在形式上,特别是格律上,是一类典范的传统诗词,就茶诗形式美的审美规则而论,与其他题材的诗词当无二致。

3.以适配灵动活跃、清亮高畅的韵律表达

用韵能够承载一部分诗歌的韵律美感,因此入不同韵部与诗歌内容上意图传达的情感存在“适韵”的问题,比如入声韵由于发声短促,形式上不利于情感的舒缓表达,曾有外国诗以此建构出形式上的音乐性质的诗论,写“风”时就大量应用“f”开头的单词,以利于读者在吟咏时能有呵气成“风”的体验。此种“形式-内容”的关联力度在律诗中虽然也客观存在,但总体上并不显著,没有如作交响音乐时调性的选择与情感表达那样因果可循,甚至不会像“选用何词牌”与“词在内容上意图传达何种情感”的关系在一些情形下显露出来。关于诗词用韵在“形式-内容”方面的理论,张红星在《论韵辄的情感属性与物理属性》中,曾通过归纳观察包括传统诗词与现代歌词在内的汉语韵文,分析了现代语音的音乐性,从传统的宽、窄韵,情感表达的洪亮、柔和、细微水平,物理声性的阴、阳属性三个维度,提出将韵部逐一归类组合评价的方法(见表1)。[2]

茶诗中使用六麻韵和“第二梯队”的上平十一真、下平一先、七阳和八庚韵者,在样本中的占比高达52.9%,超过一半,具有高水平的代表性。将茶诗的用韵模式在前述“形式-内容”的模型下考察,五大主要韵部具有“宽韵-洪亮”的韵律情感属性。根据张红星教授的音乐理论,六麻韵属“宽韵-阴声-洪亮”质,阅读或吟诵时的韵律情感表现为灵动活跃;而上平十一真、下平一先、七阳和八庚韵均属于“宽韵-阳声-洪亮”,韵律的情感表达以清亮高畅为基调。特别注意到,前述传统诗词上属宽韵,但在茶诗中出现频次畸少的七虞韵,在该模型下被认为归属于“宽韵-阴声-细微”质,为低沉的韵律感,同茶诗主要用韵的属性完全对立,声律特质不利于茶诗文字内容的情感表达,尽管有“押宽韵易”的便利作加持,终为历代诗家写作茶诗时少用。

总体而言,茶诗从内容和主题上适宜能够表现积极亮丽律感的韵部,并与一般题材的律感基调略微有所区别:一方面是由于六麻韵的突出使用所带来的“形式”上的灵动性,另一方面是“内容”对“形式”的选择作用,即题材对用韵产生影响,出现了七虞是宽韵却被少用这一结构化的用韵特征。

表1 韵的情感属性与物理属性归属研究,不能匹配的属性用“×”标识。茶诗的主要韵部以“+”标识,韵宽而量少的七虞韵用“-”标识。[2]

押七虞韵的茶诗,如苏辙《宋城宰韩秉文惠日铸茶》:“君家日铸山前住,冬后茶芽麦粒粗。磨转

春雷飞白雪,瓯倾锡水散凝酥。溪山去眼尘生面,簿领埋头汗匝肤。一啜更能分幕府,定应知我俗人无。”

其选韵也如诗人自言“定应知我俗人无”一般,于意蕴的表达上有助琵琶反弹之果效。

四、余论

本研究通过简单采样分析,总结出茶诗用韵在中国传统诗词的形式美上存在数个特征,这些特征中,以“茶”入韵、写茶见“茶”字、韵藻易取是较为显著的,七虞韵偏少则是较为隐蔽的,并且数据反映出在体验格律的形式美上,茶诗没有超越普遍题材诗词的格律与调性的范畴,从这个角度看,符合茶诗是传统诗词的普遍题材这一理性认知。但本研究的初步性也是显见的,样本的选取量不宽广,抽选出来研究的律诗,虽然格律最为严整工稳,但也僵化,没有对长律和词曲进行考察,主旨虽然可以代表“茶诗”这一概念丛的核心群,但终究不能代表茶诗的全部。对茶诗的看法,不能超越是对诗的看法的基础,在研究诗的内容与精神实质外,也需要有一些审视诗的“形式美”的工作,是以有此短文,用作茶诗研究的一点镶补。

[1]参见张健:《“险韵”新论》,载《韵律语法研究》2017年第1期。

[2]参见张红星:《论韵辄的情感属性与物理属性》,载《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作者简介:

赵新蓓,合肥蜀山区点点棠创意文化工作室。文学士,研究方向:新闻学。

张瀚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知识产权。

文/赵新蓓 张瀚洋

来源/《徽茶》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