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路:中国茶的源头与中外茶文化交流(一)

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和茶之路,代表着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三个时期。实质上,丝绸、陶瓷和茶,已不仅仅限于物资、限于商品,而是凭借这些货物,引进了一种文化形态,众多情趣和意境与生活方式。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余悦所主编的《茶理玄思·茶论新说揽要》(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中论文摘要的内容。


一、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三条通道

公元前2世纪,西汉的张骞“凿空”了一条中西通道,到上个世纪末,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命名为SilkRoad,中译名为“丝绸之路”。过了大约一千年,我国唐宋时期,又兴起了主要是海上的中西通道,陶瓷成为外销的大宗商品,远销地区不仅是欧洲,最远甚至到北非和西非,埃及开罗南郊的福斯塔特出土的大批唐宋古瓷,令世界惊叹不已。本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三上次男,把这条商路誉为“陶瓷之路”。我现在想要引起大家重视的,是继此二路之后,还应该给一种历史交通路线命名,可以称它为“茶之路”。


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和茶之路,代表着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三个时期。假如将东方和西方喻为两大巨人的话,那么这就是一条血脉相通的大动脉。东西文化巨人藉以彼此交融,互相补充。实质上,丝绸、陶瓷和茶,已不仅仅限于物资、限于商品,而是凭借这些货物,引进了一种文化形态,众多情趣和意境与生活方式。


西方的学者对丝绸运到欧洲后的巨大影响,给予高度评价。古罗马普林尼说,赛里斯(指中国)的丝绸传入罗马地区后,改变了整个罗马人的衣着习惯,丝绸成为最时髦的衣料:“罗马仕女用制衣料,穿后光耀夺目”,到公元4世纪时,丝制服装“各阶层都普遍服用,连搬运夫和公差都不例外”。陶瓷是我国唐宋以后输入西方的新产品,也大大影响了欧洲和非洲的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明史·外国传》曾举过一个最有趣的例子,说是在南洋的一个“文郎马神”地域,“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瓷器”。这虽是东南亚的例子,但瓷器的输入对欧洲生活习惯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西方名著《文明与野蛮》一书透露,一直到14世纪的法国上层社会,用粗陶碗盛汤和木碟装肉片用餐,还是习以为常的事,但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由于中国瓷的西传,法国太子和贵族就可以用瓷碗喝肉汤了。而到17世纪中叶,大量华瓷运到欧洲,致使许多欧洲国家宫廷的布置改观,意大利的一幢豪华宫殿,竟然“墙壁、天花板和窗的凹处都是用瓷镶的”。那时候,欧洲有一首流行诗篇,道曰:“中华土产有佳瓷,尤物移人众所思。艺苑能辟新世界,倾城不外亦如斯。”这说明中国瓷不仅带给欧洲日常用品,重要的是带去不少东方的移情情趣,一种丰富生活的意境,就像一种新的艺术开辟了崭新精神世界一样。

来源:世界茶文化图书馆,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