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的义理与核心(十四)

唐代的饮茶,义理精而事象盛。陆羽《茶经》总其大成。因此,这里将《茶经》的饮茶法简括为“茶经法”。所谓“茶经法”,也即“煎茶法”;赵璞《因话录.商部下》载,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兹就“茶经法”的具体内容,分七大项分别介绍如次,其七为“中国茶道”的内涵。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余悦所主编的《茶理玄思·茶论新说揽要》(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中论文摘要的内容。

我们务须注意到,“和”的思想,儒家并未获得专利权。佛家提示人们要修习“中道妙理”。《杂阿含经·卷九》引佛佗说:“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这便是和。《老子·四十二章》谈到“冲气以为和";《庄子·山木》也说:“以和为量”。这些都是对“和”思想的表述。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理想,是不是说,三者之间就没有差别了?当然不是。儒家重视礼义引控之和。《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主张要实现“和”(尤其是体现中庸哲学的中和),必须用礼义加以引控。道家却倡导纯任自然之和,反对人为的规范。《庄子·大宗师》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便是绝妙的诠释。佛家推行的则是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式之和。儒家之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之和,体现无形式、无常规之自然美;佛家之和,体现规范之美。在揭示了“和”的深刻意蕴后,我们可以这么说: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谓“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请相信: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


综观茶事发展与茶道七义,莫不体现天人合一之和:“茶艺”、“茶德”、“茶礼”,突出了人在与自然物的会合中修养了情性,以便更好地去契合天道。“茶理”、“茶情”强调对立事物的相济兼容,以形成和乐境界。“茶导引”则更为直接地催发了天人沟通的道义追求。“茶学说”显扬茶道。

中国茶道并蓄儒、释、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迎合了一般中国民众的强烈实用心理。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1992年春于潮州念一堂

原载《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界》

1992年第4期

来源:世界茶文化图书馆,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