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中生代普洱市场的决胜点(上)

普洱茶注定是一种与时间有关的美好,当普洱茶离开它的原乡,远走大江南北,它就步入了另一段精彩的生命旅程。正因如此,普洱茶从业者们自然将目光转向了“中生代普洱茶”。正如作者所言,“中生代普洱恰如18岁的青春,刚从少年进入青年时期,已经开始独立接触世界,充满奋斗的活力和人生的憧憬,唯独缺乏一点社会经验和历练,但显然已经是未来的希望所在了。”

对于普洱茶的经营者、从业者,中生代普洱可以是价值爆发点、亦可以是仓储试金石。它们从何而来,如何经营,且听作者细细道来。

什么是“中生代普洱茶”,尚没有十分严谨的概述,从时间上描述,它大体指的是自然陈化期10~20年的普洱茶。从陈化效果上描述,它大体是指汤色由浅绿刚刚过渡到红褐色,青味渐退,甜度和酽香初显,在自然环境下存放的普洱茶。这个时候的普洱茶茶性刚刚由寒性过渡到暖性,青味没这么严重,适口性增加,逐渐被品饮市场接受。严格划分的话,中生代普洱茶还是从陈化效果划分比较科学一点。所以根据各地区气候条件的不同把时间范围定在10~20年的区间比较合理,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温度较高,普洱茶转化较快,时间上大致需要10年,而西北部地区空气干燥,温度较低,普洱茶相对转化较慢,时间大体需要20年方进入中生代茶范畴内,主要还是看汤色。如果把普洱茶转化形容为人的一生成长,那中生代普洱恰如18岁的青春,刚从少年进入青年时期,已经开始独立接触世界,充满奋斗的活力和人生的憧憬,唯独缺乏一点社会经验和历练,但显然已经是未来的希望所在了。

2000年以前内地对普洱投资和存放尚处于模糊懵懂阶段,普洱存放集中在传统茶商领域,主要是港澳台地区,规模较小。而到2002年后,当内地茶商和先知先觉的投资者预测到未来普洱茶市场迸发的机会后也开始大规模投资存放普洱茶。所以,在2002~2007年有一个投资新茶的高涨期。这个阶段的普洱茶历经15~20年的陈化,正好进入中生代普洱茶领域,这也是普洱茶在大陆市场化进程以来迎来的第一批有量、有规模、多品种的中生代茶大潮。如何正确看待、正确评估、正确把握这批中生代茶,成为当下普洱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把握得好,无异于发掘出一个金矿,也能为未来普洱茶新茶存放指引出一条正确途径。

从2007年业内第一次提出中生代茶概念到现阶段第一波有规模的中生代茶大量涌现出市场。可以说业内做到了有预见,有准备但又有点始料未及和不知如何应对。中生代茶的大量来临给普洱茶市场带来了活力、冲劲、新生力量与热点,从过往大家只关注88青和早期8582到今时今日被中生代茶的领军品种“白菜系列”“孔雀系列”锋芒盖过,既展现出了中生代普洱一些新生力量和过往产品不同的滋味风格,也揭示出投资市场对中生代普洱茶精英品种趋之若鹜的心态,市场已经充满了对中生代普洱茶价值体系再评估的冲动和欲望。

在对中生代热点大益体系茶的观察中,一部分经营者发现,很多大益中生代茶在一夜之间价格猛窜向上,涨幅一发不可收拾。这主要建立在这些茶经过数年转化,滋味和口感突然跳升到一个新的转化区间所致,苦涩降低、汤色渐深,青味大幅降低,适口性强了,能初步拆喝消耗了,而这正是中生代茶的重要特征。

但同时,在这些传统大厂,传承有序的大品牌受到市场如火如荼的接受的同时,我们发现很多小厂家的中生代普洱茶却默默无闻,堆积在冷清的角落里不为人知,不被追捧,十几年陈化的老茶甚至卖不过新茶。为何一样的岁月转化,一样进入中生代的领域却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境况呢?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当前整个中生代普洱茶的结构情况。和老茶集中在国营四大厂不同的是,这一波中生代茶品牌繁多,涉及厂家众多,既包括了传统大厂(国营茶厂现已改制),也增加了无数个在第一波存茶高涨期间如雨后春笋诞生的新厂家,数量曾几何式增长,品种也如漫天星斗,不再单一。风格既有国营四大厂时期的传统拼配配方,也有新时代下的古树纯料系列,还有一些试验性的摸索品种。可以说这波中生代普洱茶已摆脱计划经济时代和外销茶时代“老三样”的单一状况,开创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时代。这样的产品结构和分布既应对了大陆不同普洱市场的不同需求,也带来一些问题。

本文节选自

深耕中生代普洱市场的决胜点

作者丨普茶藏珍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