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COP15:生物多样性造就独一无二的云南普洱茶

10月11日至15日

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为主题的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

第十五次会议(COP15)

在中国云南昆明召开

来源:云南发布 

这是联合国生态环境领域
最重要的一次会议
也是中国第一次举办
的高规格多边环境会谈 

这将确定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
全球多样性保护目标和方向

为什么是云南?


 中国是世界上
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而云南是中国
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 

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4.1%,
却拥有除海洋和荒漠以外的
所有植被及其生态系统类型,
囊括了“动物王国”“植物王国”
“物种基因库”“世界花园”等各种美誉,
孕育了生物多样性宝库。

联合国多样性大会选址云南,
是对云南“多样性”资源丰富的肯定。
来源:云南发布

生物多样性造就独一无二的茶 

茶,是云南的一片名片,
更是云南大地上的生物、生态与少数民族
三种“多样性”合而为一的呈现。
云南的茶树是生物多样性的代表,
世界茶组植物目前共有37个种和3个变种,
分布在云南的就有33个种和3个变种, 
此外还有数个云南独有的茶树种类。

这些茶树广泛分布于不同的山川密林之中,
每一寸根茎、每一丝片叶子的脉络,
都藏着周边生态环境的“密码”,
不同的共生植物、动物,
都造就了一片片独一无二的茶叶。
云南普洱市北回归线上生态保存完整、生物种类丰富的一片绿洲,是七彩云南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缩影。景迈山古茶林更是一个与人文自然密不可分的地方。这里的人们用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生态观,用心地守护着这一片绝美之地。

在这座千年古茶山中,生活在这里的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人们世代与茶山和谐相处,把茶山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使这里成为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典范。在这里,人们利用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病虫害防治和生态保护。
现在,景迈山上已经培育了目前世界发现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同时还完好地保留了景迈山的生物多样性。景迈山有高等野生植物、维管束植物1300多种,有14种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野牛、云豹、圆鼻巨蜥等150种以上的保护野生动物。
如果我们将澜沧江中下游两岸的群山,
看作是一个人类与植物、动物、微生物
和谐相处且物种丰富的大花园,
那么每一棵茶树、每一片茶叶都不是孤独的存在,
而是与邻居们和谐地处在一起,
共同生长于一个优良的生态系统。
大叶种茶树是耐荫、喜温、喜湿的作物,
当光照达到80%左右时茶树达到最佳生长状态。
云南种茶的先民们在生产实践中,
逐渐认识到茶树生长习性,
并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环境,
在天然林中砍出部分对茶树生长不利的乔灌木,
保留一定的遮荫乔木,
然后栽种茶树、养护茶林。
“远看是森林,近看是茶林”的林、茶共生景观

在茶树的种植上,
人们利用古茶树与其他树种之间的竞争关系,
有选择地保留或栽植有益树种,
清除对茶树生长不利的树种。
例如在古茶林中保留或栽植
桂花树、多依树、香樟树,
其特有的香味会传递给茶叶,
使茶叶具有天然的香气,
同时也会抑制某些病虫害。

螃蟹脚等长在古茶树上的各类寄生植物

依靠生物链、昆虫链防治虫害,古树茶与昆虫平衡共生

枯木倒在茶林里随着年月与自然融为一体,化成有机肥滋养茶树

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林下种植技术
使得古茶林呈现出明显的
乔木层—灌木层(茶树主要分布层)—草本层的
上—中—下立体群落结构。

上层主要生长
茱萸、木荷、多依、红椿、榕树等高大乔木;
中层是以茶树为优势树种,
同时分布有樟科、杜鹃花科等植物;
下层为禾本科
和蕨类、药材、野生蔬菜等草本植物。

也因此,普洱茶产区的许多古茶林,
呈现出了“远看是森林,
近看是茶林”的林、茶共生景观。
长在林荫下的景迈山古茶林

林下种植,
很好地满足了普洱茶树喜荫喜湿的生长特性。
古茶林采用林下种植技术,
不仅通过森林环境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且芽叶中的氮化合物得到提升,
涩味物质的茶多酚有所下降,
茶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含
量也比强光直射茶园高,
很好地提升了普洱茶叶品质。
 每一片茶叶都是一张“生态试纸”
每一片茶叶都是一张“生态试纸”,
近20多年来,
普洱茶之所以越来越受到茶客们的喜爱,
就是因为普洱茶所依存的这个生态社区,
具有优异的地理气候条件,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以及云南种茶的少数民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
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生态系统,
正是千百年来云南古茶园所生存的环境,
也是农耕时代人们遵从自然的智慧结晶。
这些智慧,
是原始的,古老的,传统的,而又无比实用的,
不仅为古茶林的生长提供了优异的生长空间,
也为我们奉上了一杯安全、健康的茶饮。
部分内容节选自《普洱》杂志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