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普洱茶是“七子饼”吗?是,但又不是!

喝过普洱茶的人,都知道普洱茶是紧压茶,最基本形态有砖、饼、沱三种。

当然,普洱茶除了紧压茶,还有散茶、茶膏的存在。即便是紧压茶,也有柱茶、团茶、金瓜茶、蘑菇茶、龙珠等多种形态。


①柱茶&饼茶


②团茶


③龙珠

今天,我们重点了解普洱茶的饼茶:①普洱饼茶的历史有多久?②现代“七子饼”为什么是357克?


1、普洱茶的饼茶史

普洱茶起源,有人追溯至三国时期的“武侯遗种”,有人追溯至唐代的“银生茶”。晚明《滇略》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为后世提供了较为可信的普洱茶史料。

实际上,中国茶叶发展到明代,在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推动下,经历了从压制茶向散茶发展的变革。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这场变革的影响较小,普洱茶“蒸而成团”的紧压形态得以保留,更利于茶叶内质转化,获得“越陈越香”赋能,这正是魅力之所在。


清代以前,有关普洱茶的史料比较匮乏。雍正七年(1729),鄂尔泰在云南推行“改土归流”并设立普洱府,普洱茶正式成为贡茶。从雍正时期开始,关于普洱茶的记载逐渐丰富起来。

普洱贡茶,“团茶”是最重要的形态。但民间贸易,“饼茶”却不遑多让。

雍正十三年(1735),官府针对饼茶出台了税收政策,《大清会典事例》载:“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


其实雍正之前,朝廷已有赏赐普洱茶的先例,康熙皇帝就曾赐给文臣查慎行普洱茶饼。查慎行赋诗致谢,用北宋“龙团凤饼”赞美康熙帝所赐之茶饼。

《谢赐普洱茶》

清·查慎行

洗尽炎州草木烟,制成贡茗味芳鲜。

筠笼蜡纸封初启,凤饼龙团样并圆。

赐出俨分瓯面月,瀹时先试道旁泉。

侍臣岂有相如渴,长是身依瀣露边。


2、“七子饼”为何357克?

上文《大清会典事例》载“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已具“七子饼”雏形。

封建时代,中国实行“十六两制”,一斤16两,成语“半斤八两”就是形容两者相当。



具体到雍正十三年,一斤约597克,一两约37.3克,彼时“七两饼”约261克,与现代“七子饼”重量有一定差距。

我们今天使用“十两制”,规定“一两=50克”,那是1959年《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颁发以后的事。


大家熟悉的现代“七子饼”,每饼357克,七饼为一筒,用笋壳扎筒。据陈智同《深邃的七子世界》,“七子饼”始于1958年试制“侨销圆茶”,后畅销日韩、港澳台、东南亚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陈智同著《深邃的七子世界》

很多人奇怪,为什么是“357”克呢?

当年云南普洱茶畅销海外,为了出口,必须同国际接轨。

标准件30公斤的普洱茶,按照国际惯例每件包装12筒,每筒7饼,“30公斤÷12÷7”,计算得出每饼357克。

【当年“侨销圆茶”357克,“内销圆茶”250克,内、外有别,可作旁证。】


网络上有些营销说辞,刻意宣传“3”代表“天地人”,“5”代表“金木水火土”,“7”寓意“繁多”,只能“呵呵”了之。

事物的发展和演变,往往具有一定的偶合性、不完美性,没必要牵强附会。不然,人为规定“七子饼”每饼360克难道不比357克更香(寓意更美)吗?


抛开“七子饼”出口创汇的特定历史背景,普洱茶饼的克数,茶企可“自由定义”,200克、360克、400克、500克、1公斤、3公斤的茶饼,市面上比比皆是,各有各的精彩!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