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江城有机茶园初见成效

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康平镇曼老街村黄草坝小组560亩茶园今年开春以来已陆续开采,今年一尖三叶的三级鲜茶价格为每公斤5元,相较去年的每公斤2.5元,已足足翻了一番。

茶农告诉记者,按照小组党支部的规划,现在的茶园效益,只能算刚刚起步,黄草坝茶园将来的效益要比现在更为可观,话语间,茶农对茶园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黄草坝小组共有56户人家,1976年开始种植茶叶,已有45年茶叶种植历史,整个小组现有800余亩茶地,种茶是小组的主要产业,茶叶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黄草坝56户人家守着这么多茶地,大多数人家生活水平却只能算小康。靠茶吃茶,要致富,日子要过得红火起来,还是得在茶地上下功夫,得在茶叶上想办法。怎么办?该怎么干?一直是黄草坝人,特别是黄草坝党支部琢磨的事情。

2018年,普洱市茶特中心来到黄草坝调研,发现黄草坝的气候、茶地的土质和周边环境都非常适合种植有机茶。这一消息一下子打开了黄草坝党支部书记陶超的思路,他苦苦思索的问题终于找到了最佳答案。

打造有机茶园!种植有机茶!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虽然之前经常看到有机茶的相关报道,但总感觉那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现在自己却要亲自去尝试了,而且是要带领群众去尝试,陶超心里既兴奋又忐忑。兴奋过后,细细琢磨,一连串的问题冒了出来——“小组群众会理解和支持吗?”“能动员得起来吗?”“后续坚持走下去所面临的困难要怎么克服?”“技术由谁来指导?”“怎么加工和出售”……越想问题越多,但陶超并没有气馁,决定要干,就要干出个样来,就要下力气来干!陶超多次到市茶特中心和县茶特局了解相关政策,寻求帮助,并主动要求给予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通过几次参观学习,陶超对未来茶叶产业走向有了清晰的认识,对黄草坝800亩茶地有了明确的定位,对带领群众打造黄草坝有机茶园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

下定决心后,陶超迅速组织支部14名党员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对打造有机茶园相关事宜进行研究,会上,有的党员认为打造有机茶园技术要求高,群众缺乏技术,打造有机茶园困难太大。有的党员认为还是管理好普通台地茶较为把稳,不要眼高手低。大家意见不一,各执一词。陶超从黄草坝茶地的独特优势和未来茶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耐心动员,经过激烈地讨论,小组党员大会最终决定支部14名党员筹集资金率先示范打造第一批有机茶园,待条件成熟之后再动员小组群众参与到有机茶园建设中来。

打造有机茶园所需最基本的茶地、资金、人员等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又面临该如何打造、如何改良、如何管理等技术性、关键性问题。为此,陶超曾多次向镇政府及专业部门申请有机茶种植技术培训,多次组织茶农学习有机茶种植管理技术。经过支部党员的努力付出和相关部门的帮助扶持,黄草坝有机茶园打造顺利推进,相应管理技术已基本掌握,黄草坝小组其余农户也分别以投工、投劳、投茶地、投资金等不同方式参与到有机茶园打造中来。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20年6月,经过多方联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定向把黄草坝作为研究点,陈林波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在每年的种植期、采摘期都会到黄草坝开展有机茶种植管理技术培训。如何购买有机肥,如何进行土壤管理,如何进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研究所都给予全面指导。同时,研究所还向黄草坝小组无偿提供杀虫板、杀虫灯等有机茶园管理设备。

截至目前,黄草坝的有机茶园已经扩大到560亩。从台地茶到有机茶园的成功转换,需要3年的转换期。而在这期间,每年需要进行一次有机转换认证和农残物鉴定,每年这些开支都不少于3万元,而这些钱都是农户自愿自筹。本来可以直接采摘赚钱的茶地,现在不但要投入劳力,还要投入资金来进行改良管理,付出这么多,茶农们无怨无悔,他们只希望2023年有机茶园能转换成功。

陶超介绍说:“有机转换认证和农残物鉴定是非常严格的,丁点马虎都来不得,如果今年检测不成功,之前的认证书将会被撤回,之前所做的努力也将全部白费。”

目前,黄草坝560亩茶园已取得了一年的有机认证转换证书,因此今年开春以来采摘的茶叶价格也比普通台地茶价格翻了一番。

在茶园里,记者看到的是茶农们对有机茶园打造的高昂热情。以陶超为“领头羊”的黄草坝小组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顺应时代发展,引领群众发展绿色产业,建设有机茶园,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新农村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来源:普洱三宝---转自学习强国,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