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苦又涩的紫芽茶在古代为什么属于上等好茶?

最近在《茶叶生物化学》中读到这样的一段内容:

花青素含量较高的紫色芽叶制成绿茶,品质较差,汤色发褐,滋味苦涩,叶底靛青。若加工红茶,则汤色叶底乌暗,品质也较差。

一句话,紫芽茶花青素含量高,制成的绿茶、红茶等滋味苦涩,品质较差。

我想起了之前读过的《茶经》,陆羽在其中明明白白写道:“茶者......紫者上,绿者次。”说明在陆羽那个时代,以及其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将紫芽茶视为上等好茶。

现在仍然生产有紫芽茶、紫娟茶,并且大家常常引用陆羽的“紫者上,绿者次”作为宣传紫芽茶是好茶的一个依据。然而现代科学研究早已表明,紫芽茶产生的原因是光照强、气温高而积累的高含量花青素,而花青素让茶叶喝起来又苦又涩,这绝不是一款好茶的特征。

为什么又苦又涩的紫芽茶,在古代反而属于上等好茶呢?难道古人口味与今人不同,喜欢又苦又涩的味道?

细细阅读《茶经》,就不难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在陆羽生活的唐代,茶叶的饮用方式是煮饮,而且与我们今天的煮茶还大有不同。

在《茶经》的《五之煮》中详细记载了当时茶叶的煮饮法,其中有这样的记载:“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意思是煮茶时需要加入适量的食盐作为调料,这样以后煮出来的茶是什么样的呢?“其味甘樌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意思是茶的滋味是甘甜的;苦涩重而无甘味的,叫做荈;只有苦后回甘的,才叫茶。

这和“紫者上”有什么关系?古人煮饮茶汤,直觉告诉他们,紫芽茶煮饮后回甘比较好,因此将紫芽茶视为上等好茶,但古代科学知识有限,并不知晓背后的原因,属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现代科学研究则将这个谜题解开了,花青素是糖苷结构,在高温盐水中烹煮后会分离出一部分单糖,这就是古人喝到的“啜苦咽甘”。古人和我们一样,都喜欢甜甜的味道。

我们现在不管是泡茶还是煮茶,都不会加入食盐,因此花青素还是那个苦涩的花青素,不会给我们带来“啜苦咽甘”的体验。从现在茶叶审评的体系里,花青素含量高的紫芽茶自然就难以被评为上等好茶。

来源:风在香,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评论 / 1

天涯过客
#281534

这个我下次喝紫芽和紫娟的时候试试啊👍👍👍👍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