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银针典故简述

  岳阳君山银针茶的历史传说
 
  历史上,岳阳君山银针在唐代就已经生产、出名,清代列为贡茶。
 
  传说当时有一位名叫白鹤真人的云游道士从海外仙山归来,随身带了八株神仙赐予的茶苗,将它种在岳阳君山岛上。后来,他修起了巍峨壮观的白鹤寺,又挖了一口白鹤井。白鹤真人取白鹤井水冲泡仙茶,只见杯中一股白气袅袅上升,水气中一只白鹤冲天而去,所以历史上也称为“白鹤茶”。
 
  从外形上因为此茶颜色金黄,形似黄雀的翎毛,所以别名又为“黄翎毛”。
 
  后来,此茶传到长安,深得天子宠爱,遂将白鹤茶与白鹤井水定为贡品。有一年进贡时,船过长江,由于风浪颠簸把随船带来的白鹤井水给泼掉了。押船的州官吓得面如土色,急中生智,只好取江水鱼目混珠。运到长安后,皇帝泡茶,只见茶叶上下浮沉却不见白鹤冲天,心中纳闷,随口说道:"白鹤居然死了"!岂料金口一开,即为玉言,从此白鹤井的井水就枯竭了,白鹤真人也不知所踪。但是白鹤茶却流传下来,即是今天的君山银针茶。
君山银针典故简述
  君山银针的产地记载
 
  君山岛是湖南省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岛,地处岳阳城以西15公里处,与岳阳楼隔湖相望,总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由大小不一的72座山峰组成。君山茶的茶园就围绕着座座山峰,宛如一条碧色玉带。
 
  君山古称湘山、洞庭山、有缘山,还有个别号叫“小蓬莱”,因雾气缭绕,恍如仙境,自古被人们视为“神仙洞府”所在的福地。岛上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为16—17度,气候湿润,君山四面环水,每到春夏季节,湖水蒸发,云雾弥漫,生态环境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
 
  君山茶最早始于五代时期,盛于唐朝,后梁时已纳入贡茶,此后一直作为贡品进献皇宫内廷。文成公主出嫁时就选了君山茶带去吐蕃。清朝乾隆皇帝也对此茶赞不绝口。黄翎毛、白毛尖等名称都是君山茶曾经用过的名字。
 
  君山银针的制作工艺
 
  1、杀青
 
  在20°的斜锅中进行,锅子在鲜叶杀青前磨光打蜡,火温掌握“先高(100~120℃)后低(80℃)”,每锅投叶量300克左右。茶叶下锅后,两手轻轻捞起,由怀内向前推去,再上抛抖散,让茶芽沿锅下滑。动作要灵活、轻巧,切忌重力摩擦,防止芽头弯曲、脱毫、茶色深暗。约经4~5分钟,芽蒂萎软清气消失,发出茶香,减重率达30%左右,即可出锅。
 
  2、摊凉
 
  杀青叶出锅后,盛于小篾盘中,轻轻杨簸数次,散发热气,清除细末杂片。摊凉4~5分钟,即可初烘。
 
  初烘:放在炭火炕灶上初烘,温度掌握在50~60℃,烘20~30分钟,至五成干左右。初烘程度要掌握适当,过干,初包闷黄时转色困难,叶色仍青绿,达不到香高色黄的要求;过湿,香气低闷,色泽发暗。
君山银针典故简述
  3、初包
 
  初烘叶稍经摊凉,即用牛皮纸包好,每包1.5公斤左右,置于箱内,放置40~48小时,谓之初包闷黄,以促使君山银针特有色香味的形成,为君山银针制造的重要工序。每包茶叶不可过多或过少,太多化学变化剧烈,芽易发暗,太少色变缓慢,难以达到初包的要求。由于包闷时氧化放热,包内温度逐升,24小时后,可能达30℃左右,应及时翻包,以使转色均匀。初包时间长短,与气温密切相关。当气温20C左右,约40小时,气温低应当延长。当芽现黄色即可松包复烘。通过初包,银针品质风格基本形成。
 
  4、复烘
 
  复供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蒸发水分,固定已形成的有效物质,减缓在复包过程中某些物质的转化。温度50℃左右,时间约一小时,烘至八成干即可。若初包变色不足,即烘至七成干为宜。下烘后进行摊凉,排凉的目的与初烘后相同。
 
  5、复包
 
  方法与初包相同。历时20小时左右。待茶芽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即为适度。
 
  6、足火
 
  足火温度50~55℃,烘量每次约0.5公斤,倍至足干止。加工完毕,按芽头肥瘦、曲直、色泽亮暗进行分级。以壮实、挺直、亮黄者为上;瘦弱、弯曲、暗黄者欢之。
君山银针典故简述
  7、贮藏
 
  将石膏烧热捣碎,铺于箱底,上垫两层皮纸,将茶叶用皮纸分装成小包,放在皮纸上面,封好箱盖。只要注意适时更换石膏,银针品质经久不变。

责编: liuzhiyan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