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奕辰:沉香不适宜市场炒作

随着国家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传统文化正逐渐复苏。原生态民俗的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古镇名城的可持续开发等一系列措施让老百姓眼前一亮。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沉淀中,我们正在重新挖掘那些被遗忘了的、优美的智慧结晶。在这种全民“寻根”的大背景下,中国文物网有幸约访到著名香文化学者潘奕辰老师,请她为我们讲述古代香文化及沉香的市场现状。
 
       我国用沉香的历史很悠久
 
      沉香是在这几年相对来说是比较火的一种收藏品,其实沉香在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被使用的历史了。汉代以前的帝王、士大夫、文人都有用香的习惯,由于那时候我国的版图比较小,因此当时所用的香料主要是中原的香草、香木类,味道相对来说比较清淡。其他香料也有涉及但用量较小。到了汉代以后,味道相对浓郁的香料随着异域进献而进入国内。唐朝以后国力进一步强盛,版图扩大到现在的海南、广东、广西,还有越南的一部分地区,一方面边境上的地方官会将优质香料进贡上来;另一方面像印尼、马来西亚这样的周边小国也会给我们进贡很多珍惜的香料诸如安息香、乳香、龙涎香等,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沉香。
 
      各朝代对用香的喜好各有不同
 
      唐宋时期用香的方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唐朝人讲究在密闭场所把香点燃,让香充分燃烧,形成雾气缭绕的样子。开门时能看到明显的烟气丝丝缕缕而出,那种感觉好像仙境一样。宋朝以后人的审美观点有所转变。由喜欢“浓烟滚滚”慢慢演变成喜欢素雅清淡,比如“隔火熏香”,就是把炭埋在香灰里,香灰上面搁置一片银叶,再将香饼、香丸,甚至沉香的原材料放在银叶上面烘烤,产生隐隐约约的烟气和似有似无的香味。
 
      明清时期我们的国人对沉香、对奇楠的使用和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体现在大块沉香的使用上,清朝沉香的笔筒、念珠、佛珠、手把件等逐渐增多。但到了民国以后,连年的战乱,国家动荡。帝王消失,士大夫没落,文人吃不饱饭,上层社会尚且如此,老百姓的生活就更加不堪。因此从民国一直到现代改革开放,中间大概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国的香文化出现了断代。
 
      沉香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
 
      近几年,随着传统文化复兴,大家好像突然知道了不能点化学香,要点天然香,于是乎沉香自然而然地进入人们的视线。因为尽管有人工种植,但沉香依然产量稀少,而且几乎是不可再生资源。沉香从种到地上,一直到生长成熟几乎是要用10到30年的时间。之后还要经过受伤,比如说人为的刀劈斧砍、蚂噬虫蛀,或者风折水淹,使其内部的导管里的汁液能够分泌出来愈合伤口,然后再经由受到真菌感染才能结出沉香来。这一过程少则10年,多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古代我们的那些香农们,父亲种下树,令其开始结香,要到儿子甚至是孙子那一辈才能收获。
 
      现在的市场很混乱,野生香越来越少,而我们用来品用的香至少应该是七八十年以上的香,而且还是从沉香树结香开始算起。若算上树本身的生长成熟期,则需要百年以上。现在的市场急功近利,恨不得今年种了明年就收。等个10年、20年已经十分不易,可想而知现在人工结的香到底是不是好香。
 
      自古沉香就是帝王专用
 
      沉香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比黄金还要珍贵。古书里我们能看到沉香“一片万钱”的说法,自古以来就是比黄金还贵,因此你觉得几百块钱能够买到沉香手串吗?别说几百、几千块钱,几乎稍微好一点的、能看上眼的沉香都要上万元。其实自古以来它就是帝王专用的,仅供帝王、士大夫、文人这个阶层的人品用,根本不是老百姓日常使用的东西。现在市场上稍好一点的沉香手串一串也要上万元左右,而一串沉水级别的沉香手串,价格基本都是在几十万元。
 
      沉香不适合市场炒作
 
     由于沉香本身价值昂贵,并且资源匮乏,事实上并不应该作为被炒作的对象。原因有二,其一不炒作,沉香已经很贵了,在这个基础上再炒作就会“贵得没边”,就会有价无市,一般人消费不起;其二沉香可以称得上是资源性的东西,可再生性很小。同样是植物,沉香和茶叶不一样,茶叶每年都有产出,年年都能采摘。沉香则不然,炒作之后资源枯竭,会使得沉香变成很“小众”的东西。最后其价格被炒得很高,但市场上看不到真正的好东西,因为好东西可能都在藏家手里珍藏,不会再进行流通了。这对沉香、对香文化的传播都是不利的。
 
      潘奕辰简介
 
      潘奕辰,香文化学者,香文化课程讲师,北京市三八红旗手,中国民主建国会东城区区委委员,民建北京市妇委会委员。东城区私个协理事。多次参加电视台、电台关于香文化节目的录制,被《中国妇女报》、《中国环境报》、《精品购物指南报》、《海航头等舱杂志》、《三联生活周刊》、《ITALK》等几十家平面媒体报道,协助美国BON电视台拍摄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在美国播出。著有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香文化的通俗读本《香生活》。
责编: 红木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