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茶乡行

  立夏之日,暖阳和风,我随茶文化研究中心的李菊月主任一行到济源清虚茶园和郑平茶园进行考察。
 
  车出市区,行驶在去往王屋镇清虚茶园的环山路上。
 
  初夏的王屋山美丽如画,碧绿如洗的群山,如天上织女巧手织出来的云锦落到了人间,薄薄的云雾在山峦中缭绕,山间散落白墙红瓦的民居,在车窗前忽隐忽现,犹如山间上盛开的簇簇花朵。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一块块金灿灿的油菜地里,有农民劳作的身影。伴随着跃入眼帘的一树树、一串串洁白的槐花,我们宛若进入如梦如幻的人间仙境。
 
  一个小时后,车在王屋镇清虚茶园附近停下。农业局的贾永贵主任急切的招呼大家:“下车了,茶园到了!”大家在贾主任的带领下,向清虚茶园进发。李菊月主任边走边给大家讲济源与茶的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知青王长江带领农民开造梯田种植茶树,经过努力茶树长势良好,他的“南茶北引”试验得到了证实,同时表明济源山区的土质、气候等条件均适宜茶树生长……。清虚茶园坐落在名曰法山的山坳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参差连、,宛如游龙一样向半山腰延伸的茶园大棚,大棚里一条条笔直的田坎,一垄垄绿油油的茶苗在风中轻轻摇曳,一副美丽的北国茶园如画卷一般舒展在我们面前。贾主任不愧是农业专家,一边背着临行前装到车上的三叶草草种,一边给我们讲解种植三叶草的好处:“每亩地需要撒六斤种子,即能保护土地的墒情,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还能降低夏季土壤温度,为茶树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步入茶园,我走在田埂上,小心呵护着茶苗。贾主任轻车熟路的大步走向正在管理茶园的刘学理跟前;“刘师傅,你辛苦了,茶园管理的真不错!这次我把三叶草草种带来了……”他们一边交流着工作,一边向蓄水池走去。蓄水池里积蓄的是淋山水,清澈的泉水已溢出,下边放着一个接满泉水的桶。看着清澈的山泉水,我禁不住用手掬着喝了几口,那股清冽甘甜瞬间沁入心脾,驱散了一路的疲劳。
 
  李菊月主任指着西边的山林对我们说,再往上走,就是王长江当年的茶园,在文革时损毁殆尽,只在西沟垴上遗留下了七十二棵珍贵的老茶树,大家加把劲,前面就是!四十多年的老茶树犹在,使我们兴奋异常,竞相往大山深处挺进。山路崎岖难行,大家或是抓住荆藤杂草攀爬,或是弯腰低头穿过杂木,一小时后,大家感觉身上已经被汗水湿透,腿和脚也开始感觉到了酸痛,正当大家准备停足小憩之时,忽然听见前面的同事兴奋的欢呼:看见老茶树了!看见老茶树了!这欢呼声就像兴奋剂,大家陡然增添了莫大的力气,向前方疾行!终于看见老茶树了,它们经历了四十年的风风雨雨,依然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这里的每一棵老茶树都被精心的编上了序号,我们兴奋地数着,34#、35#、36#……。将历经风雨而依然葱绿的老茶树留在相机里,这该是多么珍贵的资料呀!我小心翼翼地拨开老茶树底下的枯枝树叶,给这些茶树拍照,但因为兴奋,拍完照后竟忘记将拨开的枯叶再覆盖到茶树根下。这个纰漏被细心的吴海滨主任发现了,他蹲在茶树旁边细心的将枯叶覆盖到原位,诙谐地说道:枯叶是很好的保护层,夏天护墒,冬天护根,还是天然的有机肥,不能浪费大自然赐与它们的的保护伞!简单地几句话就让我倍感惭愧,和他们在一起时刻都能让我学到很多很多。
 
  看清虚茶园,尤其是目睹老茶树的身姿,我不由从心里发出感慨,王长江他们真不容易,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是什么样的意志支撑着他们走下去的呢!我向大家说出了心中的疑问。李主任接过我的话茬说:是为了改变穷困山区面貌的信念,当年茶园为当地山民增收不少!正和李主任在一起聊天的一个村民喜不自禁地说道:是啊,那时候茶园有200亩,山区的百姓可受益了。当年我还是茶园的采茶女呢……。
 
  从王屋镇清虚茶园出来,顾不上休息,我们又驱车来到位于九里沟景区的思礼镇郑坪茶园。
 
  沿着新修的水泥路向茶园走去,整齐的茶园大棚在青山的衬托下更加壮观。茶园里正在灌溉,长势旺盛的茶苗在正午的阳光下显得熠熠生辉。我们边走边听李主任如数家珍的介绍,这里是唐朝“茶仙”卢仝的故里,他带领武山人种茶、卖茶,还将茶作为贡茶进贡到宫里呢!走进茶园,贾主任发现一个灌溉的喷头堵住了,他一边弓身清理堵住喷灌头水眼的沙粒,一边介绍着茶园情况:去年种的品种最多的是龙井43,还有北斗、天台黄茶、黄观音、肉桂、水仙。加上今年又引进的中茶302,都是品质上乘的茶种,适宜在北方成活。济源用大棚种茶的成本低,收入高。由于种植大棚茶树所需的劳动力少,种植者只需旺月里浇水、施肥、除草、修剪,两个人就能种4、5个大棚。再加上大棚茶叶上市比露天茶叶早,茶叶市价也高,一个大棚一年就有六七万的收入。
 
  看着眼前的场景,我心中油然而生感慨,有市委、政府的支持,有贾主任这些人的倾情付出,济源的茶产业一定会成为山区经济的新的增长极!
责编: 深水鱼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