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剑飞:投资壶与茶还得靠谱

  这是茶楼,还是博物馆?上世纪50年代成立的宜兴紫砂工艺一厂生产的老壶,被圈内人奉为至宝,遍寻不着。而这里却藏着四五百把,已是北京最大的“老一厂”紫砂壶展示馆。

  这独树一帜的茶楼名叫“非常友普”。茶楼的主人是高剑飞,一个将自己定位为职业投资人的藏家与茶人。他对壶与茶的偏爱有明确的诉求。何时果断出手,那两万把紫砂壶堪称传奇;何时又该控制投资节奏,茶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生。玩壶,尤其是为了收藏,虽不能惟职称、惟壶谱,但也不能全不靠谱。

  看春拍 大师紫砂壶还要涨

  说起紫砂壶,不能不看近两年市场的起落。以2011年秋拍为例,紫砂壶上拍量井喷,正逢艺术品市场面临全线回调。

  “当时业内对紫砂格外担心,大家都怕紫砂会‘拍不动’。”高剑飞说。纵观紫砂壶收藏市场,从2009年启动到2011春拍,拍卖成交价一路走高。这其实与紫砂供应量少有很大关系。3年前,北京仅保利、嘉德、荣宝少数的几家公司涉足紫砂,包括上海和宜兴等地在内,紫砂专场也不多见。以一场拍卖会百余把壶计算,10场拍卖会也不过千把。供应量小,资金很容易托住盘。但2011年秋拍,原本不涉及紫砂拍卖的广州、深圳都高调跟进,拍卖场次达40多个,总量有3000多把。

  价格回调已成必然,由此传递的第一个信号是“市场到顶了”。

  高剑飞却不这样解读市场。“目前的紫砂市场只能算预热,看涨的还仅仅局限于作为第一板块的‘大师壶’。”若以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紫砂艺人为分析样本,目前够得上大师级别、技艺炉火纯青的不超过30人。本就稀缺的工艺师,而其作品的市场价格不过4万-5万元。“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

  今年的春拍,紫砂必会是补涨的行情。因为当年与顾景舟同在“老一厂”,各精一条线的大师级艺人的市场价值远没有发掘出来。“论做花货,顾景舟做不过朱可心。论壶的气势,如今圈里公认,当年顾景舟自己都叹服王寅春制壶的大气。”由此可见,并非所有都唯顾壶马首是瞻。顾景舟开创了紫砂精工的时代,由此树立起一面旗帜。在这面旗帜带动下,紫砂市场启动了,但同时代的老艺人却并没有跟涨。目前,王寅春壶的价格与顾景舟相差何止10倍。而2010年的荣宝拍卖,朱可心的“大报春壶”以336万元的价格成交。这与顾景舟精品壶相比相差甚远。“市场决定这部分大师壶必会补涨。”高剑飞断言。

  说根源 “老一厂”难以复制

  名家与大师壶的价值自不待言,另有一类壶也颇受藏界热捧,那便是与这些大师壶颇有渊源的“老一厂”。

  “紫砂壶是用来沏茶的,钟爱一厂老壶的人,多半精于品茶。”高剑飞正是从喝茶开始玩壶,自然首选适用性。只有泥料上乘的紫砂壶,才能为泡茶加分。”

  高剑飞为记者详述了“老一厂”的渊源。紫砂壶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出口创汇的产品。上世纪50年代,顾景舟、朱可心等老艺人联合创建宜兴紫砂工艺一厂,生产的产品大量出口到我国香港、台湾和日本。为出口创汇,最好的泥料都给了一厂。先前最重要的泥料采集地黄龙山4号井,因灌进大水已经于上世纪末封矿,使得当下许多搞泥的,只得从外省去采购做壶料。郑板桥说:“壶用宜兴砂。”紫砂壶用了外地砂,乱象可想而知。

  “那时做紫砂的艺人也少,‘老一厂’不过五六百人,哪儿像现在能有三四千人。所以用料也不急,好泥料又保持了原有的制泥程序,尤其难得。”

  “老一厂”的壶都由顾景舟、朱可心等老艺人定款。泥好、型正,同样不可复制的还有窑火。“炖东西都讲究小火慢炖。”紫砂壶烧制也是同理。要成就一把好壶,尤其需要时间。现有的高科技条件下,温度可控、技术可控,却控制不了对速度的“执着”。用高剑飞的话说,这是个着急的年代,很多工序在时间上被偷工减料了。

  “老一厂”壶给了高剑飞接触紫砂的机缘。泥料、窑火不可复制,大师定型虽勉强能“学”到,但翻模的东西又肯定不及初始,“老一厂”紫砂壶的投资价值已经隐现。2003年,高剑飞投巨资收老壶。

  当年“老一厂”的壶出口,由香港四大进出口公司经营,从香港转道台湾。而在上世纪90年代台湾紫砂壶市场骤降,紫砂变得无人问津。“我追到了台湾最大的紫砂经营商,仓库滞压着小两万把‘老一厂’出口的紫砂壶,包装都还没拆。”高剑飞说,那笔生意买壶都不必论款、形,一律按个头大小。

  “做投资,定要有早人半步的投资价值观。相信有价值就要尽快下手。”当时进这批货花了高剑飞两三百万元,也由此奠定了他在台湾市场的名气。这批壶入手后,每年陆陆续续也有转让。2009年,茶楼初开张时,小品壶不到200元,如今的价格已在500元开外了。

  结茶缘 方感悟别样人生

  高剑飞把茶楼开在了一个并不算热闹的路口。“不求喧嚣的地界儿,就为了有个不一样的神态。不以零售来赚钱,只是用主业来支持这份乐趣。”

  早年与福建企业密切的生意往来,让原本对茶全无概念的他,开始接触、尝试、品鉴。

  “评茶赏茶该从茶的基本属性开始。当下的茶企宣传、茶馆策划一下就‘窜’升到茶文化,忽悠茶与禅、茶与悟、茶与人生,这事儿就‘虚’了。”在高剑飞看来,好茶让人喝出慵懒的感觉,全身暖洋洋的。所谓“茶通禅”,其实也并不玄妙。“因为庸懒的感觉会让人的思维放慢,什么都不想,又什么都在想,这是真正需要自身感受出的茶文化,是‘喝’出来的,而不是从书上看来的、照本宣科的。”高剑飞说。

  尽管名下有4家公司,但高剑飞一半的时间都在茶楼。“因为这里是我的生活状态。”被高剑飞定义为“量贩式”的茶楼经营方式,也正是源于茶的启迪,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不跟着市场潮流乱撞。

  “2010年以后,我就不收大益厂的茶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量大。”高剑飞说,“普洱茶是越陈越香,时间越老价值相对越高。但假设10年后,要使2011年的茶在市场上认知到某一个价格水平,那么2010年的应该比2011年的茶价格高,2009年的更高,以此类推。这相当于有大量的资本在举杠铃,如果历年累积下来的量太大,就要判断5年、10年内有没有那么多资本进入其中。如果举不动,这些茶只能是变得好喝,却没有了投资升值的空间。”

  记者手记

  “壶收多了就爱显摆。”采访当日,正逢有人在高剑飞的博客上看到丁洪顺一把三羊同乐壶,格外喜爱,几番恳请,欲求转让。“那是三四年前收到的,刚才还趴着玻璃看呢。这款壶题材、做工都很能代表制作者水准,又是书里的著录款。拿走了就很难再找回来了。”高剑飞着实有些不舍。

  说起收壶,高剑飞的渠道并不少,身在紫砂圈多年,别说有为数不少的藏家朋友,即便是大师级的紫砂作者也多与他交情不浅。起初收壶还比较容易,现在真的好东西都已在藏家手中沉淀下来。“以前还可以跟人家砍砍价,现在的藏家根本不开口报价,只好找各种变通的法子。单要人家的‘宝贝’自然不肯出手,那就捎带着添几把一般的和‘宝贝’凑一堆儿,卖给我算了。”

  紫砂收藏与书画、瓷器大同小异。早年市场还如温吞水时,卖画的求着买画的,看在朋友交情上或许还能打个折,如今资本说话,情形大不相同。经历了台湾收壶的起落和市场的转换,高剑飞深有感触。“这是市场的正常反馈,艺人、工手、艺术家的价值要体现。” (原题《投资壶与茶还得“靠谱”》) 

责编: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