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易茶案碑

  五易茶案碑
  "茶案碑",又称"断案碑"。立于动腊县易武乡小学(原石屏会馆关帝庙右侧),碑通体石质,残高1.47米,碑额宽1.02米,碑身宽0.85米。碑立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冬月初十。碑额及碑身左、右刻有"丁"字纹饰。四平头帽形碑额上部左右刻有浮云拱月,下为双凤朝阳图案,图下侧着圆圈的阳刻"永远遵奉"4字。碑身上部已断裂为两段,经修复后立于碑座上。碑文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断案碑记小引",计204字;下部为"判案批文",计943字,碑文总计1147字。"断案碑记小引".简述了清道光年间(1821一1850),易武茶价下跌而茶税加重的情况,石屏在此经营茶叶的商人张应兆、萧升堂、胡邦有等上诉,向易武土官(把总)提出对发展茶叶生产"大有裨益"的减轻茶税请求。但土官伍荣不予采纳,反而妄为,将张应兆的两个儿子张端、张嫂无辜刑责,额外苛派。张应兆不服,又约同吕文彩上控易武土官伍荣、陈维绍对其实施的暴虐一案。案子受到普洱府的重视,黄主详断了全案。主控人张应兆"恐日久仍蹈前辙"与合寨人立碑为记。"判案批文"即碑下端的阴刻批文,具体描述了抽收地租、茶课、上纳土署的银两限定,谕易武土把总伍荣"听其民便,不得苛索"等。碑文还追溯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前石屏人来易武种植茶的事迹。易武,为劲腊东北的一个古老乡镇。易武,是一个傣语地名。"易"与今傣族妇女名字的"玉"同音.意为女姓;"武",意为蛇。即"易武"是美女蛇所在的地方。据史料得知:明隆庆四年(,570年)划十二版纳时,以整董、播刺(倚邦)、易武为一版纳,亲属车里宣慰司。清雍正七年(1729)将易武改属普洱府思茅厅。,929年成立镇越县,以易武为治所。1953年改易武为版纳易武。1959年设励腊县,易武为区,后为乡,辖5个村公所。据植萃《滇海虞衡志》记载"普茶名得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大茶山:一曰枚山、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另据《思茅厅采访》则说六大茶山,即倚邦、架布、习蝗、蛮砖、革登、易武;虽众说不一,实际受洒(即曼撒)、易武、曼砖(即曼庄)、倚邦(即依板)、革登、枚乐(即丢落)。易武茶山包括易田、易武和曼洛3个乡茶山,所产的茶叶数量为六大茶山之首。特别是在清乾隆年间,大批石屏商人前来易武栽培茶园,经营商号,易武一度繁荣。易武古镇,座落在一座山梁之上,青石板铺的街道,两旁还留有古老的商铺、民居、古道、会馆、古碑、摩岩造像、石刻等。到易武经营茶叶的人,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相传,清初有"反清复明"的石屏军人袁润,被吴三桂击败,率众逃入茶山。有清乾隆迄南道观察《沈寿榕诗文集》中"龙忽调"序说:"夷人妇到思茅为人负茶,每唱龙忽调为嬉。君不见普洱城南人几家,家家人有思茅茶"。"穷走夷方,急走厂",这是流传滇南一带的民谣。"夷方",泛指"烟瘴之地","厂"应指到贵古(今个旧一带)当砂丁(矿工),在易武等地茶山几乎都有"石屏寨"或"石屏茶庄",如袁姓"乾利贞",宋姓"宋聘号",刘姓"泰来祥",吴姓"大兴号"和获"例贡进士"的车顺号等均是石屏人,另在石屏、昆明等地已有石屏茶商。经营茶是石屏商帮的又一项重要经营活动。
  据《易武县志》记载:汉人伍善甫,在清雍正七年(1729)伍善甫(乍虎),因"率练杀敌有功",授土把总,为世袭土官《断案碑》文中所记的土酋为伍荣,应系土把总伍善甫后裔。
  清乾隆九年(1744),普洱茶被宫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规定贡茶品种为"芽叶、团茶",,普洱府每年拨出采办贡茶专款"例银",直至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后。普洱为"六大茶山"所产茶的集散地,因在'缴贡茶,卖春茶和收茶税方面,争端很多,矛盾尖锐突出,故常有茶案的发生。
  《茶案碑》就是易武代表性文物。碑距今已有168年了,从碑文中可以看出:易武的区划隶属关系,官署设皿、官员名称、税赋地租、币制、刑律、诉讼、民事、土官对乡民的欺压、苛捐杂税,行膳人员开支及茶业、茶价等,是易武社会及茶叶生产的缩影,可看出"改土归流"后的边疆土官的种种虐行,真可谓"苛政猛于虎矣!"碑文言简意赅,可补普洱茶史的不足,对研究云南及茶叶生产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故被列为劲腊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易 茶案碑 断案碑

责编: juses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