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作为“产品”的定位与创新

  每当谈起中国茶文化的时候,总是千山万水,云里雾里,让我们捉摸不透,本人是做市场工作的,坦白说我不擅长写关于文化类的文章,但当接触了几位有着独特学术见解的学者后,观念有些许转变,苏州龙宝斋的MR.聂怀宇建议我可以从市场的角度写一篇关于茶文化的文章,遂萌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作为一名市场的观察与实践者,能从营销的角度写写关于茶文化方面的东西,听起来是个不错的想法。况且,中国虽然是茶叶产量大国却非强国,产量15倍于日本,但产值仅是日本的几分之一,在做大做强的进程中,中国茶文化毋庸置疑的是提升中国茶叶产值的关键成功因素。
 
  中国茶文化是个大产业链的产物,假设我们将它比作一个“产品”,那么从营销的角度来看茶文化,大多数营销人都会关注“产品”的定位和创新,从茶文化的角度来看,也就是两个方面:一、茶文化能否有效、精准的传递到终端市场?二、茶文化作为一个产品必然有其生命周期,在出现衰退前如何突破瓶颈,创造新的增长期?
 
  一、时尚性的、开放性的茶文化需要借助有效渠道传播
 
  回顾近些年整个茶叶产业规模的上升势头,我们不难发现想研究和学习茶的人群是很庞大的,而且现在80、90后的新生代主力消费人群,对茶依然有着深厚的求知欲望。稳固并扩大茶产业的规模必须符合这些新生代主力人群的诉求,只有蛋糕做大了,企业才有更多的机会,而我们的茶文化倡导者和传播者们也能从中获得不错的名声和报酬。
 
  兵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即茶文化的内容,我们的茶文化在内容方面的制造,从来就不缺乏,从科研、书籍、茶艺、茶器及艺术展现等等各个层面都有推陈出新,而大量的内容创作却面临着小圈子范围的传播,我们总想利用好这些内容,却因人心的涣散无法凝聚成一股力量,这是无奈的妥协也是现实,如果能搭建一个包容性的平台进行资源整合也许能有改善,平台的作用是实现将茶文化的内容进行整合梳理,以统一的出口对外形成有影响力的传播,这点在传媒行业,我们能找一些案例,如南方都市报业的价值信息传播,凤凰电视台的新闻资等等。在茶叶界也有一批有志之士在做些努力,如《茶叶战争》作者Mr.周重林近来频繁与茶叶圈子圈外的人士进行互动交流,获取大量的信息和人脉资源,利用这个平台为茶文化的有效传播出一份力。
 
  内容信息的有效整合,必然要借助合适的渠道载体进行有效传播,讲座、学校、论坛、书籍、网络等等渠道载体虽然是有效的传播渠道,但这些渠道载体却过于的独立,与市场无法形成联动性,而一些茶企更愿意将资金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茶文化传播平台里去,典型的如大益茶道院,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等,仅靠单打独斗已经无法与企业的茶文化传播平台竞争,要实现有影响力、有价值的传播平台必须建立系统化运作体系,将市场与文化有机的结合,至少在茶行业里是种创新的商业模式。这样的渠道载体也必定实现产业的模式升级。
 
  一个茶文化传播平台要做到系统化运作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只高效的团队、一套持续盈利的模式和一个有话语权的形象。熟知的“全球孔子学院”应该是在文化传播领域相对突出的案例,一、政府支持,中外合作;二,定位于汉语言教学课程和中外交流服务;三,独立的理事会管理人事和财务;四,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这些条件至少能保证孔子学院运作,能做到多大还无法盖棺定论,但目前在整个茶行业圈子里没有类似的平台,只好期待某个机构能做到,不固步自封,敢于创新吧。
 
  二、产品的创新来自终端消费理念的转变,茶文化亦是
 
  营销理念里有一个名词叫做产品生命周期,当一个产品进入市场后,由诞生、成长到成熟,最终走上衰败,这是产品的必然规律,茶文化作为“产品”,进入市场已几千年,回顾历朝历代的茶文化兴衰过程,从中也能体现这条规律,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市场已经完全释放,终端市场的消费习惯也完全颠覆,传统的茶文化在这样的大市场大环境里又一次的进入了成熟走向衰退的边缘。虽然近些年,我们看到茶膏闪亮登场,普洱茶崛起,红茶紧跟其后,白茶再战江湖,绿茶依旧风骚,但仍然无法回避茶文化在面对终端市场时已力不从心的事实。
 
  纵观中国的快消品饮料市场,可乐、凉茶都在满足终端市场的时尚心理需求,而康师傅、娃哈哈等企业在推广茶饮料的诉求点上,从最初的功能性诉求逐渐向时尚心理需求转移,康师傅推出的冰糖雪梨的广告就能看出来端倪,产品从功能性诉求走向时尚性诉求是必然趋势。在这样一个快餐式、开放式、分享式的时尚文化潮流面前对传统的工艺、规范、礼仪与艺术的再创新,比如茶艺的表演、茶方面的知识点、茶具的创新设计等等,引起80后、90后这批新生代消费者的热度,必然将再启茶文化的新浪潮,创造茶文化的新的增长期。
 
  写到这里我停顿了,《云南普洱茶》杂志的美女编辑Miss.杜鹃建议我举些案例,我想不出在文化上突出的创新案例可以写进来,请原谅我在这方面信息收集的太少,我相信肯定有,应该是我没注意到吧,所以我只能列举企业的案例,怕有宣传企业的嫌疑,先在此说明,非我本意。
 
  举个不错的创意茶空间案例,元泰茶叶的“红茶屋”,这是一个以闲文化为主的红茶主题茶馆,连锁经营性质。组建茶席设计团队,设立茶席自创空间,每天都不同,每天都有新花样,来的顾客完全被其空间格调所吸引。
 
  我曾和我的老板一同去位于北京马连道的弘建茶器,这是一家专营茶器设计的企业,他们有一只很有活力的设计团队,并为设计师租赁近千平方的写字楼作为创意设计中心,茶器的设计结合现代时尚的元素很有特点。
 
  以上两个企业的案例仅是凤毛麟角,从企业的细节去看茶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以点带面的看问题,并不能窥其全貌,茶文化毕竟是个大产物,不是简单的一句两句能说的清楚,只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和专家对此产生共鸣,为茶文化创新出一份力。
作者:蒙顿茶膏沈伟
 
责编: 深水鱼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