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茶博会是一场自我表扬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茶文化的理解和需求,业界前辈们正好开了个好头。我们在尊重经典和权威的过程中,也在解构和重塑茶文化的形态和外延。如果单纯去讨论某届茶博会的文化意义,我们很难有足够的支撑点去说服自己。还好,广州(2013广州)茶博会在规模和影响力上颇占优势,可以支撑起更加多元的文化延伸和探论。
 
  实际上,在空间集群和看似只是一场经济盛宴的影子下,文化的比较和渗透是无时不在的。每一个特装的企业都在试图表现和传递自己的企业价值和产品属性,都力图把自己从浩浩荡荡的茶企大军中摘取出来,让自己看起来显得与众不同。
 
  视觉的冲击其实是表象的,这背后的文化征服才是消费者买茶的核心驱动力。关于茶类的选择,最大的主因也许还是这茶背后的历史演变、感官诉求和文化回归的综合抉择。这选择的背后,习惯偏好、茶类特性、个体自信、商业价值一向都是主导因素,但安全、营养、便捷的消费诉求既是古老的,也是新鲜的,其中的关节并是花样翻新那么简单,得有实实在在的产品创新和文化管理体系作支撑。
 
  本届茶博会,无论企业还是品牌,传统茶的比重都是最大的。大益、滇红、中茶、白沙溪等等,不一而足。回归于植物的原始形态,传统茶对于自然的福赐做到了数千年来承继有节。而从古到今,技术的突破和创新都是推动茶业发展的支柱力量。所以,深加工茶与传统茶是一脉相承的,精神是共通的。某种意义上,你可以缅怀宋代的名茶,清代的普洱茶,百年老枞,八八青饼以及其他茶类大伽。但是,像茶膏、茶粉、茶珍这些新茶品也是当代人生活诉求的必然。
 
  通常我们体验传统茶的时候,得坐到别人的茶桌前,看别人一边泡,一边聊一边喝,也许能喝到会心的微笑,还有印象中熟悉的味道。但是,在体验深加工茶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用传统茶的标准去衡量两者间的差别,却没有想到,其实两者之间并不具有完整意义上的可比性。某种意义上,深加工茶是一种创新之作,在寻找市场缝隙的过程中,精准而优雅大气;在固有的利益格局中,历史的车轮终于还是会滚滚向前,茶叶深加工茶是大势所趋。比如,滇红集团已与外商深度合作,投资数亿致力于茶叶提取物领域的研究生产,而蒙顿在茶膏行业的精耕细作,已经是第八个年头。
 
  “茶博会是一种自我表扬”,我们用这样一句话,是为了在更高层面上来追问茶博会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显然,人来人往,茶汤起落,在看似热闹繁荣的景象下,作为中国茶业大局中的茶企,究竟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抛开千篇一律的可见诉求,我们在茶博会这样的专业平台上还有多少操作空间。除了感官品饮的直接刺激外,我们还有多少更具体验性和互动性的活动可以创造?
 
  在今年,我们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比如,以往在茶博会上精选茶产品的经销商或者加盟商,在坚守传统茶阵地的同时,也开始向深加工茶畅开了怀抱。相对来说,在一个快节奏的生活时代,应该有对应的喝茶方式,这其中产品是第一位的。其中的要义,有市场抉择的无形参与,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消费者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并不意味着我们只是本能的喝传统茶,喝深加工茶,更多是我们作为一个茶业有机体的参与感。
 
  展会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无论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有可以讨论和实现的形象展示、利益诉求和文化追问。而专门的茶博会,谁都知道,这是茶业界自己的平台。茶博会是一种自我表扬。
来源:茶业复兴
李明,中国茶业复兴智库成员,《茶业复兴》编辑记者。
责编: 深水鱼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