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认识普洱仓茶

  一当前普洱茶流行的原因是什么?

  二从云南晒青毛料到普洱茶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

  三普洱熟茶工艺诞生的原因是什么?

  四普洱熟茶和陈年生普比较各自缺优点在那里?

  五当前普洱茶的供给与需求的两个矛盾是什么?缘由在哪?

  六如何解决新茶供给和消费者实际需求口感之间矛盾

  七“仓茶”到底是指什么茶

  八“放仓”是低级伪劣产品代名词还是一种工艺流程

  九普洱茶“放仓”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在谈论“仓茶"之前,必须定义清楚什么本文中提到的“仓茶”,是经过仓储过程的普洱茶还是人为加速陈化的普洱茶。我想还是以什么是“入仓茶”和“未入仓”茶的定义来推导本文“仓茶”的定义。

  翻阅很多普洱茶书籍和资料我们会发现普洱茶“入仓茶”是指将茶品储存于某一仓储环境,而企图以人工方式改变自然环境,例如增湿、增温、不通风、以利茶品快速陈化,此即『入仓茶』。

  “未入仓茶“是指储存于某一仓储环境,,没有经过人工方式控制环境,随着四季温湿度转变陈化,则属于『未入仓茶』。

  看完这两个定义后,我们发现,一片普洱茶其实很难区分何为入仓茶何为不入仓茶。因为即便不是人工方式改变自然状况,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储存的普洱茶出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即同样方式存放在广东、云南、甘肃的同类茶,经过一定时间后出来的效果都未必一样。如以甘肃自然存放的茶为未入仓标准的话,可能连昆明存放的茶都变成了入仓茶了。皆因为甘肃的气候更干旱,湿度更低。同理,在甘肃人工加速陈化的茶,如果是程度较轻,可能陈化效果甚至慢于在广东自然存放的茶的陈化效果。

  所以,“入仓茶”和“未入仓茶”在实际中情况中很难区分的清楚。本文的”仓茶“姑且泛指人工加速陈化或者说存放环境湿度较大的普洱茶。因为即便不是人为所致,普洱茶在存放中,会因为环境的突发变化和本身所处地理条件导致湿度较大而加速了陈化。

  定义好了本文关于”仓茶“的定义后,我们就从第一问开始逐步剖析“仓茶”的真实面目

  一当前普洱茶流行的原因是什么?

  普洱茶为何在最近几年才风魔一时,为何从开始有普洱茶到现在历经几百年后普洱茶才快速发展,广泛流行。我想回答这个问题前必须从普洱茶的特殊功效和口感出发。普洱茶的特殊功效体现在“茶性温和,暖胃不伤胃”、“降血脂”、“减肥”等。至于普洱茶的口感又如何与众不同呢?普洱茶根据原料产地,制作方式,和后发酵三方面的因素,导致普洱茶的品饮相对其他茶种,口腔感觉汤水更为浑厚柔顺,回甘度高,韵味足层次丰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喝茶品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普洱茶以其后发酵后对身体的特殊保健和层次丰富富于变化的口感特色,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应该说当前普洱流行的原因大背景是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的消费升级所致,而普洱茶以其后发酵特点,能提供人体更为保健的饮用和较其他茶叶更为丰富的口感得到了大众广泛认同。

  二从云南晒青毛料到普洱茶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

  云南普洱茶原料产区新制晒青毛料和真正意义的普洱茶之间的区别在哪里?严格意识上说它们并非同一样东西,虽然是前世今生的关系,但恰如蝌蚪和青蛙已经完成蜕变,它们之间的区别也类似于面粉和面包的关系。而区别二者之间的不同就是因时间和制程发生作用导致的茶叶内质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里的时间就是“仓储过程”可定义为自然存放的自然后发酵,而制程便是渥堆发酵,可定义为人为加速发酵。二者的作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茶叶出现以下特征“普洱茶汤色栗红明亮,散发独特陈香,叶底褐红色,滋味醇厚回甜",而实质是通过普洱茶内含化学成分非酶足自动氧化,如类酯化合物氧化,产生挥发性成分2,4-庚二烯醛等具有陈茶气味特征;多酚类化合物、氨基酸、糖类的自动氧化,引起褐色物质的形成和香味的改变。最终使普洱茶由开始之初晒青毛料滋味由苦涩度降低,刺激性趋向圆润,汤水转甜,同时将茶叶由之初的寒性转自温和,这使人喝了茶后胃部感觉温暖舒服。云南晒青毛料由始初的苦涩、刺激度高,茶性趋寒过度为醇厚回甜,汤水浑厚,茶性温和等利于品饮舒适度,只有具备这样的特征,方可称之为普洱茶。由此可见从云南晒青毛料到普洱茶的过程经历了俗语称只为“陈化”,学术称之为“后发酵”。具体体现行为就是仓储,而为了缩减陈化时间,达到快速效果的是渥堆发酵,这也是一种快速转化的工艺。
[page]

  三普洱熟茶工艺诞生的原因是什么?

  为何普洱茶诞生两百多年来,直到上个世界70年代才出现熟茶?熟茶以及熟茶工艺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这得从早期广东和香港地区习惯喝普洱旧茶开始讲起。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是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地区对普洱茶有较大的需求时期,尤其是香港市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香港茶楼的茶叶消耗以普洱茶为主,占了茶叶消耗的60%以上,而消费者又喜欢喝有陈香味红汤褐底的陈化普洱茶。而在当时,自然发酵普洱陈化时间太久,短期不能应付香港市场需求,香港的茶商为了应付市场的快速需求已开始利用地窖的特殊温湿环境,人工快速促进普洱茶的后发酵。但由于香港地价昂贵,地窖式小作坊的普洱茶加工模式还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市场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一市场对“陈香味红汤褐底”日益增长的需要,解决供需矛盾,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从香港茶商将普洱青茶放入地窖中催熟的做法中得到启发,于1955年成立普洱茶攻关小组,从事人工加速后发酵普洱茶工艺技术(俗称普洱茶发水技术)研究。经过两年的反复实验研究,于1957年获得成功,大大缩短了之前传统普洱茶的后发酵陈化过程和时间。普洱茶人工加速后发酵技术工艺主要流程为:

  晒青(有时也用烘青)毛茶原料——润水——渥堆——翻堆(解块)——摊晾——起堆——筛分——拼堆——装包——贮旧——成品。

  云南省有关方面得知广东人工快速发酵加工普洱茶工艺获得成功的喜讯后,于1974年派昆明茶厂吴启英,勐海茶厂邹炳良、曹振兴等技术人员到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属下第二茶厂学习此技术,并将“发水茶”技术带回云南。从此,云南开始效仿广东做法进行加速发酵工艺试验,以后逐步在云南推广和完善。云南依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原料优势,使普洱茶的加工生产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由此可见,云南普洱茶至从被香港和东南亚以“陈香味红汤褐底”为特征的品饮方式后,由于正常存放时间过久,陈化周期较长,即满足不了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也成本过贵,所以,茶商退而求其次,以牺牲一部分口感来取得快速陈化,符合“陈香味红汤褐底”,并且由于大大缩短时间,也降低了成本,更适合市场消费。自然陈化过长,不适合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需要,利用人工加速后发酵技术快速满足市场需求是熟茶工艺诞生的现实基础和原因。
[page]

  四普洱熟茶和自然存放陈年生普比较各自缺优点在那里?

  俗语说,针无两头利,当解决了某方面的问题的同时,一定又带来新的问题。尤其是商品,机器化大生产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出来产品缺少个性化,质量比不上手工作坊生产。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我们常常遇到的现象。而熟茶的工艺诞生,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即熟茶工艺的诞生解决了快速陈化,使普洱茶快速出现基本的”陈香味红汤褐底“特征,并迅速的降低了成本,但出来的口感又和长期自然存放的茶叶相距甚远,熟茶的出现解决了大众化消费的问题,但这样的产品并不符合精益求精的高端市场消费者,或者喝茶爱好者不断提升的品饮要求。这类客人除去要求“陈香味红汤褐底”对口感还有更高的要求。那么到底普洱熟茶和陈年生普产品的各自优缺点在哪呢?首先我们要了解陈年生普和熟茶口感的差异化。

  普洱茶不管是快速陈化和自然陈化最终大体目标是一致的,即解决晒青毛料苦涩度,出现甜度和香气,并使茶性由寒转温。但经过长期自然陈化的普洱茶的口感更为清晰细腻,层次分明,回甘强烈,气感十足。而人工快速陈化的熟茶的口感圆滑柔和,单一死板,缺少回甘,缺乏活力没有层次感。可见自然存放的陈年生普的滋味要比熟茶更为突出优异。但从存放时间来看,自然陈年生普时间存放长久,导致资金陈本,仓储成本加大,同时由于长期存放,使风险出现的机会更多,出现问题的机率也更大,诸如被白蚁吃掉,被强光照射,吸进异味,火灾、水灾、偷盗等,出现的上述风险的机率要大过熟茶很多,因此自然存放陈年生普生产成本更高,不利于中低端市场消费。而熟茶以其较为便宜的陈本使得在价格上为大多数中低端市场接受。

  综合上述可以得出,虽然自然陈化生普口感丰富,层次感远胜于熟普的口感单一,没有活力。但彼此间的陈本差异又导致熟普更适合广泛的中低端市场消耗,而自然存放生普由于存放成本过高,和普罗大众的消费相距甚远,主要为高端市场选择。
[page]

  五当前普洱茶的供给与需求的两个矛盾缘由在哪?

  普洱茶经历过2006年--2007年的高峰期后,迅速回落,目前市场交投清淡,交易量大幅度下滑。反映在产区就是新茶加工厂产量减少,茶区原料价格大幅下滑。但真实的普洱市场又是如何呢,经过市场调研,目前喝普洱茶的人数还是持续增加,对比普洱交易高峰期07年消费普洱茶的人数应该是有增无减。但持续增加的普洱消费者和持续低迷的普洱新茶交易量之间的矛盾是如何解释呢?通过市场需求细分,我们发觉从2000--2007年这波行情而起的交易量并非针对消市场的品饮需求的,而是应对存放投资的市场需求,也就是这部分茶是进仓库存放,经过陈化后出现普洱茶基本特征“陈香味红汤褐底”才可达大量推出消费市场的。前面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了解市场需求的普洱茶并非是新生普洱,而是具备一定特征--“陈香味红汤褐底”的陈化后产品,但现实问题在“老茶不能迅速生产,只能等待慢慢陈化”。

  陈化过程并非短暂,目前在存放的普洱茶产品还未达到普洱基本特征的时候,并不具备被市场大量消耗的基础,所以导致大量陈化产品停留在仓储环节,占用了大量资金,当产品未能有效推出市场,并被品饮消耗掉,就不能使投资资金变现,长期以往即占用了大量资金也影响继续存茶积极性,所以对新茶的需求大大减少。但另一个方面,持续增长的普洱消费者也带来更多的普洱茶消耗需求量,只是,这部分的需求量针对的是那些具备普洱基本特征的“普洱茶汤色栗红明亮,散发独特陈香,叶底褐红色”的产品,而这部分的产品供给只能是陆续出仓的自然陈化普洱茶和一部分熟茶共同提供。所以出现当前普洱新茶供给过量,成熟产品陈化产品却供给不足的现状。

  六如何解决新茶供给和消费者实际需求之间矛盾

  消费者实际需求的是陈化到位的普洱茶产品,这样的产品才能被大量消耗。但自然陈化周期过长,而之前的存茶存在严重的时间断代,也就是中国国内的存茶行为开展较晚,大多数在2003年开始,之前都是传统香港茶商在存,目的主要应对香港市场,存量较小。导致目前可供大陆市场的成熟产品较少。

  虽然熟茶工艺的出现,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大量供给市场消耗,但这样的产品由于工艺所致,口感较为粗糙,单一、死板。能基本达到暖胃和降血脂效果,但不能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喝茶口感的要求。也就是很多消费者通过初步品饮后,对熟茶的口感开始不满足,需要更高素质的普洱茶,但以自然存放的生普周期过长,成本过高,使价格高高在上。如何在自然存放的干仓茶和熟茶之间,再细分出一款即比熟茶口感好,但存放周期又现对自然存放时间短,价格适中的产品已经迫在眉睫。

  这样的产品出现,即能使一部分普洱生茶发酵适当加速以加快陈化,早日推出市场以供消耗,完成资金周转并再次进入新茶购买行为中,同时也满足了一部分对熟茶口感不满,但又对陈化到位的自然干仓茶价格嫌贵的消费群体。这部分消费群体应该定位为普洱茶消费的中产阶级,它应对的是很大一部分普洱茶消费市场。
[page]

  七“仓茶”到底是指什么茶

  很难给”仓茶“一个准确的定义,按市场习惯理解,”仓茶“又叫做”湿仓茶“它代表低质伪劣、霉变、不卫生、对身体有害、欺骗、以新充旧等意味。实际上,为何”仓茶“会出现以上不利状况呢?”仓茶“一词的行为方式如何体现。实际上,通过人为改变自然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方式,以加深普洱茶发酵、陈化为目的的仓储行为存放出来的普洱茶,叫”仓茶“,过去香港茶商为了能快速让云南青饼陈化,都用提高仓储湿度的方式增加茶叶后发酵速度。那么以这样方式存放的普洱茶和自然发酵茶有什么不同。同批茶叶,通过自然存放和自然存放出来的陈化效果是不一样的,自然存放的茶叶冲泡后茶底有韧性,颜色趋向黄绿,茶汤在口腔反映更锐利,茶气强,而人为加速陈化的茶泡后叶底趋向柔韧,颜色须向红黄,茶汤口腔反映柔软厚滑,茶气相对较弱,而普洱茶的特征”陈香味红汤褐底“的体现比自然陈化更快速。

  通过干仓茶和仓茶的对比,我们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正如熟茶和青饼一样,都是一种在时间、成本、口感三者中寻求的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也类似熟茶和青饼一样。如果我们把这一个矛盾的两端形容为一段是熟茶,另一端是自然陈化的青饼,那么“仓茶”正好处于这个极端的中间。它的出现,是将矛盾双反的对立关系更趋向中庸,即口感相对更好,价格相对更便宜。而对应的市场细分,恰好是既对熟茶滋味感觉不足,又闲陈年自然陈放生饼昂贵的群体,通常这个群体占据着市场最大份额。

  可见,从行为上看,人工加速陈化并非是一种反面的行为,实际上,大多数人工加速陈化的普洱茶都没有霉味和不卫生状况。本身人工加速陈化工艺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过去节省成本一骨碌搬到防空地洞,放到白霜发霉,到现在在干净卫生的仓库,轻度加湿,并快速翻仓,一定程度后升仓进行后期干燥处理,放仓作为一种工艺已经越来越卫生,越来越少出现霉变白霜状况。

  所以,”仓茶“应该是泛指在仓储过程中经过人工加速陈化的普洱茶,它并不代表着低质伪劣、霉变、不卫生、对身体有害、欺骗、以新充旧等意味。

  值得一提的是,有时候,仓茶未必是人工有意为之,哪怕是希望放干仓,在很多湿度大的区域,碰到春季梅雨天,一不注意,也会让普洱茶湿度过大,加速陈化。这个时候的普洱茶状况和人为加速的效果也是相差无几的。举个例子来说,昆明的干仓茶,人工加湿加温,很容易变成广州的自然状况,变成广州的干仓茶。所以有时候仓茶和干仓茶的定义还得带有很大的地域标准,不同地区的干仓和仓茶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page]

  八“放仓”是低级伪劣产品代名词还是一种工艺流程

  纵观熟茶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从五十年代香港人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边做边摸索,到广东茶业公司总结出工艺,最终在云南大规模推广,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最终形成了模式化的工艺流程。不严格按照这个工艺做,熟茶发酵也容易出现次品。

  而其实,普洱放仓行为也是一样,经过香港人的多年摸索,当前存放出来的很多普洱仓茶,外表内里也是没有白霜和霉味。放仓不当出现的不良状况已经越来越少了,最终,如何在前期加大湿度,不断翻仓,最后升仓干燥,也都形成了相应的工艺流程,整个周期控制在三到五年间,时间越快越接近熟茶这段口感,时间越慢越接近干仓口感。在没有完成整个工艺流程之前是不适合作为消费产成品流通进消费市场的。如,人为加湿快速陈化中会出现异味,类似渥堆味,这种不利于品饮的异味,可以通过后期干燥和通风得以改善,没有完成这个流程后出到市场后,就会被消费者误解。通常,我们对“放仓”持有的异议,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放仓不当出现的不合格产品,第二是,某些“放仓”流程没有完成就当消费品出现在市场的产品,这部分产品只需要完成流程,就会被市场认同。

  因此,我们应该把“放仓”也就是在仓储环节中人为改变温度和湿度以加速普洱陈化的行为定义为一种类似于渥堆发酵的流程。发展至今,在很多香港和广东传统收藏家中已经形成很完善的“放仓”工艺模式。

  九放仓茶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放仓”的真实意义是在仓储过程中加速普洱茶陈化,尽量早点排除不良口感,出现普洱茶基本特征,从市场行为上看,是一种细分市场行为,通过放仓节省陈化时间,降低成本,使这部分产品以相对较便宜的价格应对消费者。放仓行为和熟茶加工一样,都是一种工艺,只是熟茶一般在厂家完成,而放仓在藏家手中完成。

  总结:任何工艺都有一个初始到完善的过程,熟茶如此,“放仓”茶亦如此。“放仓”行为是快速陈化到位和追求高品质口感的一种平衡。对下,它的口感要比熟茶更为丰富优异,对上它又不如在自然相对湿度低存放的干仓茶的口感。但它最大限度的在价格和滋味中找到了平衡,并应对了很大一部分现实需要的普洱消费市场。对待“放仓”茶和放仓行为,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大局观看待。熟茶发酵有失败之作,干仓茶有晒青、异味、阳光照射和其他原料冒充问题。仓茶其实也是一样的,有放仓不当、人为故意、和放仓行为尚未结束的产品,对应的就是白霜、发霉、异味等对身体不利的次品。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概念和个别现状的区别。“放仓”行为在未来,将会是解决普洱茶陈化周期过长的重要手段,也是降低普洱茶价的一种行为,大量“仓茶”的出现符合,现实需要,也符合未来发展,作为多层次的普洱茶消费市场的需求,“放仓”茶将会大量涌现,“放仓”行为将会形成一种特定普洱陈化工艺大规模推广。
 

责编: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