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澜沧江东六大古茶山

  云南澜沧江以东的六大古茶山是指倚邦、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和易武(漫撒)茶山。关于六大茶山汉名的来由,《普洱府志·古迹》中载诸葛亮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鉧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漫撒,因以名其山。”
 
  澜沧江两岸的茶山原是车里宣慰司的辖地。清雍正七年(1729),朝廷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设置普洱府。为了削弱车里宣慰司的权力,清廷又将澜沧江以东的六大茶山划归普洱府管辖。
  从此,江东六大茶山成为清廷贡茶的采办地,无论在政治属性、管理机制、购销形式、制造工艺等领域都发生了转型。成千上万的云南、四川、江西汉人涌入茶山开茶园、建茶号,使六大古茶山成为普洱茶的加工和交易中心。以下,我们将展看地图,对江东六大古茶山略作了解。
 
  1
  倚邦茶山
 
  倚邦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最北部,面积约360平方千米,包括习崆、架布、蛮松等子茶山。倚邦的傣语意思是有茶树与水井的地方。倚邦茶山居住着傣族、布朗族、佤族、哈尼族、彝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
  倚邦老街
 
  雍正十三年(1735)开始,倚邦的曹当斋出任六大茶山的最高长官,这时期的倚邦成为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倚邦的蛮松茶被指定为皇帝的专用茶,贡茶由倚邦土把总负责采办,易武土把总负责协办。据曹当斋的后人曹仲益估算,倚邦最兴盛时住户达千户以上。
  倚邦老街的石狮子
 
  倚邦镇有三条石板街:正街、石屏街、蛮松街。正街约500米长,青石条铺成“龙脊背”形状,街两边是商铺和住家。乾隆二十年(1755)前后,倚邦已建起关帝庙、川主庙、石屏会馆、江西会馆等,各地的茶商常驻此地。但随着曹氏家族的衰落,六大茶山的加工和交易中心在民国时期转向了易武。
 
  2
  攸乐茶山
 
  攸乐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乡境内,是基诺族世代栖居之地。基诺人古称攸乐人,大约公元九世纪已进入西双版纳,并开始在补远山两岸种茶。
 
  攸乐茶山的地理位置对于固边十分重要。它离澜沧江很近,江对岸是车里宣慰司,沿江而下是东南亚各国。清政府为了控制车里地区,曾计划在攸乐山的茨通建设滇南重镇。雍正七年(1729),清政府在茨通建攸乐城,设同知一员,武官一名,驻兵五百。攸乐同知行使的权力很大,澜沧江以西的车里宣慰司每年都要向同知缴纳银粮。
  攸乐茶鲜叶
 
  雍正十三年(1735),由于当地人民的反抗,清政府不得不将攸乐同知移至思茅,并改思茅同知为思茅厅。攸乐茶山被指定为贡茶采办地之一,攸乐同知撤销后,攸乐山的贡茶由倚邦的土把总监管。
 
  据史料和古茶树分布情况推测,攸乐茶山的茶园在明朝中期至少有四千亩以上,这时已有滇西马帮进入攸乐山驮茶。清乾隆至咸丰年间,攸乐山的茶园达万亩以上,其中茨通、巴坡、龙帕、巴来、石咀、曼雅等二十多个寨子的茶,一部分被思茅、普洱的商人买去;一部分被倚邦、易武的茶商买去做七子饼茶。
 
  清代二百多年间,汉人没有像在倚邦、易武那样建起汉人为主的村寨。攸乐山没有茶庄,攸乐人也不做七子饼茶,但他们做竹筒茶和茶膏。茶膏的做法是把茶叶捣碎放入竹筒中,将竹筒两头塞紧,入土埋藏一两个月,取出熬汁后摊晾成块状。这种茶膏颜色乌润漆亮,颇有药用价值,曾作为贡茶进献清廷。
 
  3
  莽枝茶山
 
  莽枝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紧连革登茶山,南北两山几乎连成一体,难分彼此。元代以前,莽枝茶山已有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等居住。明朝末年,李定国率兵抗清失败,在勐腊附近溃散,其中有不少汉族兵士退入莽枝茶山定居谋生。
  刚采摘的蛮枝茶鲜叶
 
  雍正十三年(1735),云南实行“茶引”制,茶叶买卖环境变得更为宽松。大量汉人、回民涌入莽枝茶山从事茶叶种植、收集和交易。嘉庆年间,莽枝茶山人口过万。莽枝的牛滚塘有四百多户人家,其中回族将近百户。牛滚塘的街道两头一边建有关帝庙,一边修有清真寺,各民族的文化在此碰撞。
 
  清咸丰末年,居住在牛滚塘的回族和汉族发生冲突,双方大动干戈,伤亡惨重。战乱之后,茶农避祸,商贾畏途,附近村寨几乎迁空,莽枝茶山的茶业受到重挫,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重获生机。
 
  4
  革登茶山
 
  革登茶山在倚邦茶山和莽枝茶山之间,面积为六大茶山中最小,约150平方千米。但革登茶山离孔明山最近,又有最大的茶王树,这使得它在六大茶山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名气。
 
  据史料记载,清嘉庆年间,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茶王树,相传为孔明所栽,春茶每季可产干茶一担。每年春茶开摘前,几个茶山的茶农都要来拜茶王树祭孔明。茶王树附近的山坡较为平缓,可供上万人聚会。每年数千人在草坪上对着孔明山叩拜、敬酒、对歌、跳舞,祈祷年岁太平,茶山兴盛。茶树王在民国初年枯死,只剩下直径约3米的树坑,坑中补种了三株小茶树。
  茶芽茂盛的革登茶树
 
  革登茶山原有上万亩的茶园,茶园向东从革登老寨接到倚邦的习崆山,往西接到莽枝山的牛滚塘。乾隆年间,革登人的茶园和倚邦习崆山人的茶园连在一起,已分不清地界。在地界之争中,习崆人放火烧了交界处的茶园,人称“火烧茶园”。
 
  革登茶山的衰落和莽枝的战乱有关。莽枝茶山咸丰年间的械斗波及革登茶山,使得革登茶山人口大减。茶山顶部的革登老寨在乾隆年间曾有两三百户人家,到了清末民初已无人居住,现变为一片耕地。
 
  5
  蛮砖茶山
 
  蛮砖茶山位于六大茶山中南部,面积约300平方千米,北邻倚邦茶山,东接易武茶山,西与革登和莽枝茶山相邻。傣族认为“蛮砖”是“曼庄”的古称,傣语的意思是“大寨子中心的村子”。曼庄村是过去土司头人们经常聚集开会,商议事务的地方。
  蛮砖古茶树鲜叶
 
  曼庄和曼林是蛮砖茶山的两大村寨。汉人进入曼庄较早,明朝末年已有江西人、四川人在曼庄经商贩茶。清康熙年间,曼庄已是六大茶山南部最重要的茶叶交易地。清末民初,易武的茶号都到蛮砖茶山买茶,人称“易武七子饼一半是蛮砖茶。”清代曼庄有三大家族:丰家、卫家和权家。三家的后人至今还居住在茶山,做七子茶饼,把祖先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
 
  曼庄以南是曼林寨,现有三十多户人家,有汉人、彝人、基诺人等居住。两百年前,曼林汉人的祖先从石屏、景东迁来时,茶山已经有很多大茶树。曼林古茶园的茶树是六大茶山中目前保存最好的,大约有上千亩,茶树密度较高,树龄多数在三百年左右。
 
  6
  易武茶山
 
  易武镇当之无愧是“中国贡茶第一镇”。易武茶山位于六大茶山东部,紧靠老挝边境,面积约750平方千米,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它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
 
  易武茶山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已有濮人(布朗族、佤族、哈尼族)在此居住种茶。易武的漫撒山现还保存着几十亩树围超过1.5米,树高达20多米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这片茶园里的茶树树龄已超过千年。
 
  明朝末年,江西和云南石屏的汉人进入易武,开始在易武贩茶或制作土特产出售。普洱府成立时,石屏籍的伍乍甫当上易武土把总。他招募了大量的石屏人到易武开垦茶山。从乾隆初年开始,普洱府对茶的垄断经营放宽,上万的汉人涌入易武拓园创号。到乾隆末年,易武已是山山有茶园,处处有村寨。茶山商贾往来不绝,一派繁荣景象。
  易武茶山远眺
 
  与倚邦相比,易武的土司势力要弱一些,这就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同治、咸丰年间开始,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中心和商贸中心逐渐向易武转移。清咸丰后期,滇西发生了杜文秀起义,滇藏商道断阻,易武人将茶叶转销东南亚和香港。光绪年间,易武的经济实力超过了倚邦,成为六大茶山最大的茶叶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内外商品流转地。1897年,清政府还在易武设立了海关。
  生满苔藓的易武古茶树
 
  后来,随着佛海茶业的上扬,六大茶山逐渐衰落。1937年,法国人在越南作祟,阻扰易武、倚邦的茶叶进入越南,澜沧江以东六大茶山的茶叶销路受阻。1938年,普洱、思茅、易武、佛海四个地区,仅剩佛海还有茶叶销路,即经打洛销往缅甸和西藏。
 
  1939年,范和钧建佛海茶厂,为了垄断经营,孔祥熙于同年6月以财政部的名义下文禁止私茶出境。孔氏的命令,使得江东六大茶山的私人茶庄不得不向佛海茶厂俯首称臣。易武逐从普洱茶加工、交易和出口中心的历史舞台上退了下来。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