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普洱茶时,生理味觉会受到心理味觉的影响?

  人的味觉是分生理味觉和心理味觉。生理味觉会受到心理味觉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还很大。
 
  影响生理味觉在普洱茶里面,表现的最明显,那些名山比如老班章,冰岛,曼松等古树,名茶如:88青饼,7542等,你的茶再好,当和这些名茶、名山“价高”的茶遭遇时,就是再懂茶,也会有不低于50%的心理味觉影响,如果你不太懂茶心理味觉的影响甚至会达到80%以上;
 
  再者就是专家茶,很多专家和大师往往在你没喝之前就做了一大堆的铺垫,编了一个个故事,让你没喝之前就觉得此茶特珍贵特好喝,如果你喝不出专家引导你的那种味,那你就是不懂茶的憨包,这应该是专家和大师屡试不爽的手法。
 
  所谓的生理味觉就是感官感受,每个人的感官反应不一定相同,灵敏度更是有差别,更关键的是,这个感受还需要用语言去描述出来,嘿嘿,有几个人能如此详细的把自己的感受描述出来呢?很多专家教授无非是事先备课,不管有没有喝出感觉来,把事先准备的话一段段背出来而已,玩玩文字游戏,连很多特内行的,都会着了“心理味觉”的道,更不用说那些普通的普洱茶爱好者了。
 
  其实优质普洱茶的定位很简单,大叶种晒青是普洱茶三个字的必须条件,是不是原始生态零农残,是普洱茶原料品质的分水岭。但也不是说上肥料打农药的茶就没有好口感,酒靠勾兑茶靠拼配,有些专家学者可以把不同地域,不同口感风格的台地茶“乔木”茶,通过拼配技术让茶品口感达到极致。如果这些茶品还能是零农残,那就更完美了,应该可以定位是世界上最奢侈的饮品了!
 
  那怎样品鉴普洱优劣那?简单点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以通过仪器做农残检测界定原料品质。
 
  第二、优质茶品必须可追根溯源,也就是每片茶饼甚至每片芽叶都可以追溯到源头。
 
  第三、好不好喝,因为不管是拼配也罢,纯料也罢,单株古树也罢,最终都是要入口来喝的,所以茶品好不好,喝是终极检验的主要一环,我前面说了,人都有生理味觉和心理味觉,在一款茶面前怎么突破心理味觉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看不问只喝“盲品”来解决。
 
  好茶自己会说话能通过“盲品”来完美体现,盲品“拼”也可以理解成斗茶,用同年份同季节的茶品,不管是那个名山,不管是多高价位,两款或三款不要超过四款茶,提前编号,只有泡茶的知道每个编号对应的茶品,品茶的都不能知道,如果三款茶编号分别是1-2-3的话,可以先从1喝到3.三五个茶友聚在一起,把每一泡的入口滋味记录下来,每次出汤以5-9泡为标准,然后还可以再重新投茶,从3再喝到1记录口感滋味...最后把每个人对每款茶的口感记录总结整理后,公布1-2-3茶品的产地品名等实际信息,公认的优评最多的即是好茶,茶可以不变,可以更换品鉴的人来继续定位好茶的优劣!
 
  品鉴时必须记录的类别:
 
  1、看汤,要透要亮,泡得再浓还是要透亮;
 
  2,看浓强度,普洱为什么称其为普洱,无非是有效成份含量高耐泡,不但耐泡而且泡得出浓度;
 
  3、泡之下还是不能喝出让人不爽或不舒服的味,更不能有不适反应,特别是口腔跟喉部;
 
  4、喝茶肯定是要图舒服,咱喝普洱,这种舒服感还要持续的久一点,品饮后的舒服感持续时间越长越好;
 
  5,新出堆或时间还不够的茶亦或是刚压制好的茶在汤色和舒服感上都会打折扣,品鉴时不要急于下结论,但如果所品鉴茶品都是一样条件下的可以不用考虑最后一条!
 
  关于器与茶的关系:
 
  也适用以上盲品“拼”观点,泡茶:到底是盖碗好?还是龙泉好?还是紫砂壶?还是建水紫陶?还是...
 
  你可以在幕后用一款茶不同器,让台前的参与者盲拼“品”,最后结果就不用多说了。
 
  关于化肥农残问题补充说明:
 
  都说,喝茶,茶道,对茶要没有分别心,但有上化肥激素打农药,已不是自然生态里的茶,也不是茶自己想要的,是我们只想要数量,丢掉质量的欲望强加给茶的行为。
 
  有没有分别心,首先茶要源自一个好的生态中,自然的生长,采撷来成为茶,这才是好茶的基础。”对这样的茶,才适用有没有分别心,才值得去细品其滋味。
 
  原来在很多场合和人沟通,关于零农残问题时,一直困扰醉南边的就是,追求没有农残化肥的茶,那些靠这些茶生活的茶农怎么办?
 
  假如如果都能是零农残,数量是少了,但原生的茶品质提高了,茶农的收入并不会少反而会收入更高...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