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撕茶文化风俗画

  不用剪子,仅凭两只手,就能撕出一幅绝美的画儿,这就是一种新型的艺术画种--以撕纸塑造形象,融合了汉代石刻的古拙、金石的雅韵、民风的素养,是任何工具无法替代的。李运正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市文化局经过普查后确定扶持的民间艺人,他的撕纸画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遗。

  一种简单而又古老的饮料,能够让人引发出无限美妙的艺术构思,这种奇妙的现象,大概只有在文化积淀特别深厚的中国才能出现。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是在盛唐时期,茶画的出现也大约在那时。

  我们留意一下现在的众多茶事活动,也常伴有茶诗、茶画、茶书法。发展到今天,典型的茶文化会议上,若无诗画、书法、茶艺助兴,人们反而觉得像缺少了什么。

  古城西安的民间艺人李运正,他能用一双男子的巧手创绘出一种撕纸画来,并在有形与无形之间达到一种艺术的内涵,让人观看后啧啧称奇……而他用手撕绘出的茶文化风俗画,把秦风茶韵升华到了书画家从未有过的高度,这就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了。

  谈茶忆陆羽,茶圣传千古。第一幅画先看他的《茶圣陆羽》,这是一种高难度的技艺,是在丝缎子上做出的画儿。他所绘的这幅丝锦画,宽高约有2-3米,画面上色彩斑斓,是采用了工笔的画法。其染色和在纸上作画一样,运用得十分自如,把茶圣陆羽品茶鉴水的自然状态全都极其逼真的展示出来,也让人想起了“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的赞语来。我曾在全国乃至国际间的茶文化研讨会上见到过许多有关陆羽的绘画作品,但像这么大、这么夸张、富有视觉效果与视觉冲击力的生动画面,的确还是首次看到。

  陕西是我国古老的茶文化发祥地之一,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与遗址,例如陕南汉中地区煎茶岭就是一例。三国时诸葛亮身居褒汉,志在伐魏,为团结一致共同抗敌,在勉县去略阳的一座山顶上设煮茶坊,亲派使者到接官亭邀请当时军力强大的驻宁羌兴州(今日陕西宁强县与四川广元市交界处)的羌氐族首领来上山品茶议事。诸葛亮谈茶论道,欲借谈茶性和中庸之道以谋求与羌氐和合携手共讨曹魏。羌首在宁静的品茶中得益,深受诸葛亮人品与才华的感化,亲率数十万大军归汉共同北伐。为祝贺,诸葛亮赐其山名为“煎茶岭”,延传至今,已成为诸葛亮以茶睦邻的古遗址。李运正在表现这一事件时,把羌族首领居右上位,而诸葛亮居左下位,强化了人物形象。体现出了客来奉茶的礼节性,乃是上坐、上坐、上上坐,喝茶、喝茶、喝好茶的诚心诚意。这样就把绵延起伏的山岭与三国古栈道上的刀光剑影做了淡化处理,只有让人对茶中的和为贵有了深刻的理解。

  李运正不是高等学府里走出的专业画家,他所专攻的撕纸画,纯属偶然的启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次,他乘火车从北京返回西安,看到坐在车厢卧铺对面的一名旅客,携带着的大包小包的糖果,因人多拥挤,粗糙的黄麻纸包装被磨成碎片,掉在了茶几上。他不由得拿起一看,这揉搓烂的废旧纸片上,倒有几分自然的图形,这种残缺之美点燃了他一种创作的欲望。回到家后,他迫不及待的寻来同样的纸质,有意撕扯,图画显现。他便认真起来,用手再次撕出心中想象的图形,一幅题为《巴山庄户》的撕纸画很快就完成了。有心作画绘不成,无意撕纸能成画,这也让他把自己的油画爱好转移于此。工作之余,撕纸画成了一种爱好、乐趣与追求。一家三口人,都能绘画创作,精美的撕纸画就是家中的绝活儿。为了撕绘精品,他们还自费前去敦煌莫高窟和青藏高原写生考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前些年,他的老伴因病去世,在弥留之际叮嘱道:“一定要把撕纸画手艺当成传家宝传下去……”这就是民间艺人的家风所在。父子俩强忍悲痛,埋头创作,创作出了一大批撕纸画,成功的在西安群众艺术馆举办了展览与研讨会,让书画界人士眼界大开。

  不能不说的是他的“茶馆”、“茶铺子”、“茶壶会”等撕纸画。画约有奖牌大,画面上古色古香,再现了古城西安各个朝代的民间饮茶图,就像生活中的风俗画。当然李运正未能用撕纸画表现出宏大的场面,而是通过一个侧面的场景--与茶有关的人和事。其图画面,人物形态夸张而真实,细腻中就连老汉们烟锅对接火,拄着拐杖的老婆们见面的驻足问候,家禽畜兽的自由自在的神状,就像浓缩了长安城里有名的骡马市场,而生活中的喝茶习俗浓烈得让人难从画中走出。茶为国饮,长安大兴!在反映长安茶俗方面,李运正用撕纸画的手法,做了很好的拓展和诠释。民间艺人,无疑为人们讲述着十三王朝的都城长安,那难以消逝的茶文化记忆,让我们不要忘记历史。


 

责编: cn6831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