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深闺—《千年贡茶说举岩》读后感

文/陈士濂

  1997年夏,我因了某种机缘,在浙江金华双龙洞景区住过数十天。其时,常常独坐石凳,眺望着古木林泉和腾空欲飞的青黄双龙,而陪伴我的总是一杯香茗。那是园区工作人员送给我的一种很别致的茶叶。它既不似龙井般坦然,也不像毛尖般纤巧,而是蟠曲处隐现茸毫。等到沸水入盏,玉体展身时,我才辨出它那典型的上等绿茶特色。而且,它与其他上品绿茶有所区别,就是茶香醇厚、持久,可连续冲泡多次。我在喜得佳茗时曾问及该茶何名?送茶人却只知产于双龙洞顶的北山林场,虽亦有专用名似乎不太响亮。我不禁暗自惋惜,如此好茶却属无名之辈,真是“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事隔十余年,当我读了毛应民君寄来的《千年贡茶说举岩》一书,才发现自己昔日的认知错了。曾经与我邂逅于双龙的甘露,可不是什么“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无名之辈。它大号“举岩”,别名“碧乳”,唐时就列为贡茶,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名满天下贵为宫中的上宾了。杰出的思想家方以智所著的《通雅》、学者张谦德的《茶经》以及其他凡涉及茶史、茶经的明清典籍,包括今人编撰的《中国茶经》、《中国名茶图谱》等都无一遗漏地将金华所产的“举岩茶”列为我国的名茶。

  以上是有文字记载的。而流传于民间有关举岩茶的传说故事,更是多不胜举了。《千年贡茶说举岩》一书,就记载了大量鲜活的神话传说。玉皇大帝派金童玉女下凡赐种,秦朝得道高人“安期生抛杖栽茶树”,将举岩茶的种植史上溯到两千多年以前。而在东南沿海地区香火甚旺的黄大仙,因为出生在兰溪(原属金华),又是在金华北山修的道,与出产于金华北山的“举岩茶”有“同乡之谊”,因而将这仙人与佳茗联系起来的故事就特别多。

  传说故事中令我感兴趣的,还有那些与文人雅士沾边的轶闻趣事。给人印象较深的是《小侍童“偷学”茶艺》。这则故事的主人公贯休是兰溪人。他与“举岩茶”有联系是很自然的。而贯穿于这则故事中还有一人就是被尊为茶圣的陆羽。陆羽原籍湖北,但他长期居住在湖州,并在那里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在写作《茶经》的前后,他曾前往包括婺州在内的三十二州郡考察,对时为贡茶的“举岩茶”做过调查应属题中之义。所以,《小侍童“偷学”茶艺》中,写陆羽如何来到兰溪和安寺,为圆贞禅师煮“举岩茶”,还是有所依据的。陆羽的《茶经》中有专门章节叙述如何烹茶饮茶,其所烹制的茶自然不同凡响。而聪慧过人的小侍童偷学技艺也完全有可能。但故事妙就妙在这小侍童不是别人,就是日后被前蜀国主封为国师的诗僧贯休。贯休“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善草书图画,时人比之怀素、阎立本。”将这么一位名人与陆羽一起牵扯进“举岩茶”来,虽然与史实不相符(因为贯休出生于公元832年,离陆羽去世已有28载),但的确投合普通百姓的心理。两个生性俱孤傲的“孤云野鹤”式文人,一老一少,相授以茶道,不正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吗!这些文人与茶的故事,同样似真似假,云山雾罩,留给人们茶香般散淡缥缈的回味。

  遗憾的是,曾经享誉千年受到宫廷和诸多名人雅士青睐的“举岩茶”,在历史变迁中逐渐衰落濒临湮没,以至于我在北山的双龙洞居住期间,竟然品佳茗而不知其名,生生地将一位“贵夫人”重新打入“深闺”。好在随着新时期以来传统文化的复兴,老名牌受到了各地应有的重视,拯救举岩贡茶也列入金华市的热门议题。经过了茶叶界多年的努力,举岩贡茶终于再放异彩。而《千年贡茶说举岩》的编纂出版,更创造了让“举岩茶”走出“深闺”步入大市场的又一契机。该书不仅从大量的传说故事中,提供了有关举岩贡茶方方面面的知识,还匠心独运地以极大的篇幅,登载了诸多名家有关举岩茶的书法作品。这正符合书法与茶品哲理相通之道。

  (作者系青海省文联原主席)

 

责编: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