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品茶点滴

  有人说”戏曲是用茶叶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清代上海最早的戏院“三雅院”喝茶带看戏,实际上仍是茶馆,每天下午才搭台演昆剧等戏,茶馆兼营戏曲是其功能延伸,老茶馆常依靠评弹演出来吸引茶客。

  一老街,隐海上旧梦

  方浜中路上的上海老街,街口立着一座半旧不新的牌坊,一条不折不扣的老街,曾以庙前大街为名,汇集了一批上海最早的钱庄、金店、银楼、酒肆、茶馆、戏楼、商行,这里一直是连接十六铺和城隍庙、豫园地区的人流走廊。回眸往昔,探究旧上海,“上海老街”带人们越时光隧道,回到100年前。重建的上海老街全长825米,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从人民路到馆驿街,西段从河南路到馆驿街。白墙灰瓦的房屋,喧繁狭窄的小马路,路边摆着各色地摊,绊住过往人群的脚步,摊主也不招呼,看个尽兴什么都不买直接走人也没有半句话。

  就是这样悠闲的老街上,有一座老上海茶馆博物馆。不足两米的门面,一不小心就走过了,我们对着记录本上的门牌号码,回过头这才看到这个小小的门牌。临街就是笔笔直的楼梯,很陡,楼梯两边画着穿时髦短旗袍的女子,露着含蓄的微笑。走不到三五格,往左拐,顿时豁然开朗,眼前铺开另一番风景。

  首先飘进耳朵的是袅袅歌声,那些老上海曾经风靡一时的香浓软语;楼梯口,靠墙一侧立着一个古色古香的账台,账台上一台老式电话机、一本上世纪40年代的英文版上海电话号码簿,这些本身就是博物馆的展品。除了这些“真古董”,账台上还有些几可乱真的“赝品古董”——茶馆博物馆的菜单、茶单都特制成中英文版本的竹简样式,一卷一卷列在台上,看的时候缓缓展开,在整个氛围的衬托下显得悠然自得。“还有很多客人提出要买我们的菜单呢。”工作人员章小姐盘着发髻穿着蓝印花布上衣,立在账台后笑吟吟地说,“每次菜单被买走,我们只好急吼吼再去订做。”

  一茶馆,看过往展品

  一字排开的空间,阁楼一般,通透而爽朗,左侧摆放桌椅,右侧则精心装点着老上海“陈迹”——老上海茶馆原本是一座小型博物馆,里面陈列着馆主张先生历年的私人收藏,从较为普遍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明星海报、书本封面;到不太见到的上海各个时期的地图,有些还是以不同租界划分;再到冰箱、缝纫机这些家用大家伙。然后来的人多了,看了一圈会有些意犹未尽,于是张先生在靠窗走廊摆上桌椅供参观的客人喝茶小歇,至此才有了“茶馆”一说。

  这里的展品,都是些家常日用的物品,老式雕花的梳妆台上,搁着一溜玻璃香水瓶子,不足一个手指高的瓶身上贴着精致的标签“Parfum”,已然不知是哪一家的产品,只是瓶子里仍旧残留着褐色液体,虽然早已变质,拔起瓶塞还是有着丝丝年代久远的暗香浮动。

  1938年版的上海地图和1947年版的上海电话号码簿是全英文的;1米长的20年代外滩照片上有数不清的小舢板;不起眼的装香烟用的铁盒是纯手工制的;复旦大学25周年纪念册有些土,圣约翰标记的裁纸刀却十分洋气;老式电话、电风扇、无线电、煤油灯等这些平时较为稀罕的东西在茶馆众多的古物中也会让你觉得太普通了……还有一些当时的舶来品,如英国制的玻璃洗衣板和老式电炉、贝尔公司温度计等,电炉和温度计至今仍克尽职守地被使用着,让人不得不感叹它们优异的质量。

  老上海茶馆入口楼梯充满了旧日风情

  [记者手记]

  这里留存的不是历史书一般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而都是些城市细小的生活印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FRIGIDAIRE冰箱还能用;旧时原来也有组合音响,只是折叠起来如同五斗柜;运用精密机械制作的摇冰机则是活生生的大户人家生活写照,化为文字,就成了张爱玲的《心经》开卷——小寒挥手招呼同伴:“你们下来吃冰激凌!自己家里摇的!”

  老上海茶馆入口楼梯充满了旧日风情

  除了能看到触摸到的老物,柜台上还摞了厚厚几本老月历封面的留言簿——从外省市来上海的陈小姐在这里歇过脚喝过一盅普洱茶,她最喜欢的是博物馆里的带钟铜镜;王小姐和柳先生分明是一对恋人,喝了一壶玫瑰茶,幽幽的环境衬得他们的柔情蜜意,签名当中加了一颗心……一壶、一人、一簿,在这个恍然错失时间的空间里凝固。

  [你知道吗]

  上海老茶馆搜寻

  茶馆,老上海风情旧景之一。清末,沪城内外,南市北市、沿河傍桥、十字街头茶馆遍布,茶客如云,茗香醉人。

  盛极一时

  据说,上海滩最老的茶馆大概建于咸丰元年(1851年)。清同治初年沪上茶馆开始兴盛,著名老茶馆丽水台建于洋泾浜三茅阁桥边,高阁临流,背靠东棋盘街,坐落于青楼环绕之中,当年茶座间有“绕楼四面花如海,倚遍栏杆任品题”之句,成为文人雅士、富绅阔少流连之地。晚清庙园均设茶肆,旧时沪城有“城中庙园茶肆十居其五”之说。

  19世纪60到70年代,上海大马路(今南京东路)、宝善街(今广东路中段)、四马路(今福州路)一带茶馆林立,知名的有一壶春、桂芳阁、阆苑第一楼、升平楼、菁华楼等,当时沪人把去宝善街上松风阁茗饮列为沪北十景之一。旧时南京路上,老茶馆五云日升楼位于浙江路口,西对面是易安居茶馆,后来广东商人把它买下后开先施公司;易安居南对面是陶陶居茶馆,郭家盘下后改为永安公司。著名茶馆青莲阁的前身是华众会茶园,旧址在现外文书店。当年楼上卖茶,楼下百戏杂呈,有西洋镜、哈哈镜、幻灯片、珍禽异兽等供人参观。

  茶道悠悠

  从前,茶馆伙计叫茶房也称茶博士。他们冲茶时手握铜壶,壶嘴离桌数尺,瞄准茶碗一举一落可连注数盅不见一滴在外。旧时茶资视茶馆档次而定,从十多文钱至百余文钱不等。有一种元宝茶在农历大年初一供应,店家在盖碗上加了两只青橄榄,美名“元宝茶”,讨个吉利口彩。早年青浦朱家角放生桥两侧的桥楼茶馆地处雅静,茶客来此择个靠窗座位沏上一壶上好香茗,啜茶、赏景、谈天、看书或独坐冥想,偷得浮生半日闲,悠然而乐。这是上海老话“孵茶馆”的写实,有此瘾者一日不可或缺。据说从前老茶馆客进入茶馆坐定点茶不必开口,可用手势表示:食指伸直是绿茶、食指弯曲是红茶、五指齐伸微弯是菊花茶,伸手握拳是玳玳花茶,伸个小指是白开水,伙计一看心领神会。

  茶“灌”艺术

  任伯年入室弟子、画家俞达夫从扬州老话“早上皮包水,午后水包皮”中得到启发,在九江路“洗清池”浴室隔壁开了文明雅集茶馆,当年一批文人、书画家喜欢到此雅集,煮茶论艺事。从前老茶馆对联颇多,上海八仙桥老虎灶老板曾请人撰过一联:“灶行原类虎,水势宛喷龙。”沪上书家洪丕谟先生曾书录过茶馆妙联两对:“来不请,去不辞,无拘无束方便地;烟自抽,茶自酌,说长说短自由天。”另一联:“四面皆空,坐片时何分你我;两头是路,喝一盏各自西东”。

责编: cn6831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