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糯山我的摇篮

  南糯山我的摇篮
  被森林涂满了深深浅浅绿色的南糯山。当地的土著―授尼人刀耕火种的谷地又为南糯山抹上了揭红的油彩。一簇簇热带兰花从树叶中跳出来,蝴蝶般在风中飞舞。从山谷缓缓升起的轻盈雾砚,令一切变得朦胧而富有动感,澎湃的林涛和清脆的鸟鸣,渲染着神秘的气氛。山头上的那片茶园.像一个礴天剧场,不分昼夜地演出着无头无尾、或悲或喜的戏剧。
  1954年夏天,在这里上演的是一场决斗。决斗的双方一方是野猪,一方是豹子。野猪盘踞着一块空地,豹子凭借灵巧的躯体迁回包抄.伺机偷袭。当败者流尽鲜血.胜者扬长而去.观战多时的佛海茶叶试验场职工才前来坐收渔翁之利、当时的佛海茶叶试验场.十多名科技人员大多只有二十多岁。他们住在山顶上一幢"大房子",里。"大房子"是两层的楼房,砖柱瓦顶土坯墙,墙上有枪眼,黑洞洞地像是"大房子"的眼睛。"大房子"周围是等高种植、排列成行、修剪定型的茶树,据说这是云南省最早的现代茶园。茶叶试验场的许多科研项目都是在这片茶园里进行的。
  "大房子"和这片茶园都是白孟愚先生留下的。白孟愚是云南个旧人,1938年,他来到南糯山种植茶园、创办茶厂,为云南茶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传说他蓄着山羊胡子,穿着对襟衣服.平时住在曼真,每每夜间骑马来到南糯山.前有人牵马提灯.后有若干保镖。不论走到那里,白晃晃的灯光耀人眼目。当时的南糯山茶厂有从英国克虏伯市进口的揉茶机、烘茶机、切茶机和分筛机,都是先从印度加尔各达海运到缅甸仰光,然后再到缅甸景栋。从缅甸景栋到南糯山,全靠牛车拉。一辆牛车三头牛,同时配备十几个精壮汉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天只能走两里多路。从景栋到南糯山.足足走了半年多,创业的艰辛可想而知。
  进入20世纪5O年代,交通的状况并无多少改变。茶叶试验场的科技人员到全省各地调查研究,大多要靠步行.背着背包和步枪(当时边弧形势复杂.千部都配有步枪),住在老乡家里,经常受到跳蚤和老鼠的袭击.返回时还要背着沉重的标本箱。劳动的强度令人难以想象.可是物资却很贫乏,食堂一个多月才能打一次牙祭(吃肉),平时要么吃山茅野菜,要么吃"死人打架'"―斗尸(豆豉)。医疗条件也极差,人们受到疾病的严重威胁,最可怕的是所谓"瘫气"和"打摆子"一旦被传染上便无药可救。
  但是,艰苦的环境并不缺乏爱情.我的父亲肖时英、母亲张木兰为了共同的事业理想,由相互爱落到组成家庭,给了我生命。
  我出生的那一天,阵阵腹痛让母亲撕心裂肺。父亲提着马灯.背着步枪,冒雨走了十里崎岖山路.请来医生接生。当我的第一声啼哭伴着沙沙夜雨终于来临,父亲有感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诗句,给我取名"夜雨"。
  从此,父母背着我.主持开展了茶籽育苗、茶树扦插、茶树嫁接、科学采摘以及无性系良种选育等试验,从而为大叶种茶树新品种选育和繁殖揭开了新的一页。
  我外婆来到南糯山之后.我父母终于不用背着我上下班了。记得每过十来天,我外婆就要拿着棍子在茶园里东赶赶、西赶赶,每次都会有母鸡从草丛中惊叫着跑出来。这时外婆就会去草丛中仔细察看.有时会找到一窝鸡蛋,有时会找到一窝小鸡。原来.母亲生我时,父亲曾到动海买来几只鸡,母亲却把它们放养在茶园里.于是母鸡就在茶园中繁衍生息。
  昆洛公路修通后不久.父母随茶叶试验场先期搬到了勐海曼真。
  我离开南栩山那天,外婆背若我来到流沙河边的公路上搭车.可是没人愿惫搭载我们。远看太阳就要落山.流沙河边没村没店.正当我们进退两难之际,远处尘土飞扬地开来一辆货车。外婆把我放在路旁.她却兀自颠着一双小脚走到路中间,伸开双手强行拦停了汽车.我们这才去了勐海。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如今"大房子'"早已坍塌,那有着800余年树龄的茶王树也已经灰飞烟灭;可是,"南糯山"早已成为普洱茶的名山,从南播山茶园优良单株中选育出来的云抗10号已经成为云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良种。
  普洱茶经历了又一个轮回.山外的世界有数不清的情彩;而南糯山―依然在似梦非梦的历史背景下.在那片亦幻亦真的茶园里,默默演绎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不管人来人往.不论潮起潮落。,如果说我的血液中有求生的本能.有竞争的欲望,有吃苦的韧性.那都是南糯山的馈赠、南糯山的精神,注定要伴我一生,令我终生受用不尽。

责编: juses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