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北渐的茶叶文化与南北走向的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全线开通于隋炀帝大业年间,呈南北走向。它流经全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江淮地区,对封建王朝的漕运事业以及改变南北经济格局、促进国内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有着难以估量的贡献。正所谓"功在当代,惠及长远"。有唐一代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繁荣时期,与其最早承运河之惠是有相当密切之关系的。大运河膏泽唐朝处颇多,如为中央漕运东南粮食和物资,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以及沿岸商业城镇的繁荣等等,可谓功不可没。
  唐人贵茶有个南风北渐的过程。茶自被神农氏发现后,因其有解百毒之效,在较长的时间里多用作药物或祭祀品,有时也被当作蔬菜一样食用。从现存较早的茶叶文献??西汉谏大夫王褒所作《僮约》来看,至迟到西汉,茶叶的生产已从其原产地云南发展到了四川西北部,且产量不小;茶叶被当成饮料,并已形成市场,拥有一定的消费群体。不过,当时茶叶的消费尚未完全大众化,茶在一定程度上仍被视为珍贵之物。魏晋、南北朝时期,产茶渐多,陕南、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茶园遍布,饮茶之风也传播日广,有的地区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茶、泡茶法。如《太平御览》卷867引《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茶)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瓶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笔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在长江下游的广陵,"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可见,不光是茶叶,现成的茶粥也已进人了市场。南人饮茶,已成风俗。
  然而当时茶在北方却不受欢迎,多数北人不惯饮茶,甚至有以之为耻者。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卷3中说:(琅琊人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一斗,号为漏扈。……彭城王重谓(肃)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邾莒之食,亦有酪奴。"因此复号茗饮为酪奴。时给事中刘缟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入珍,好苍头水厄,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内有学颦之妇,以卿言之,即是也。其时彭城王家有吴奴,以此言戏之。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
  "漏扈"、"酪奴"、"水厄"皆为嗜茶者的浑名,均非雅称,北人不好茶饮,从这段记录中便可见一斑,这种状况至中唐方始一变。唐中期前后,茶的饮用开始普及到北方。时"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饮茶成为一件很家常的事;且饮茶之人多而广,已成"比屋之饮"之势","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人,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邹、齐、沧、棣等州乃至京邑城市,茶店茶肆遍布,四方往来之人,"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十分方便。用唐人封演的话说:"按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可见,今日我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一处不晓茶,无一人不饮茶,这种风气肇始于中唐。

责编: juses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