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茶馆中摇曳的光影与情色

民国茶馆中摇曳的光影与情色

  女性与茶,经常会给人一种高度契合的感觉。那些柔弱与抗争的片断,颖悟与启迪的光影,那些人与茶之间美丽的相遇和契合,都点染着历史的沧桑与绵长。
 

民国茶馆中摇曳的光影与情色

  在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器物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女性,都是关联度很高的一种存在,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如本文将要涉及的民国“茶馆女招待”这一主题,中国女性与“茶馆(楼)”这样的茶文化空间,竟然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中国近代性别秩序和角色的塑造。

  尽管,她们只是中国社会史里最纤细的一笔,甚至没留下几个有份量的名字。我们寻常看到的,只是一个女性群体或欣悦或悲苦的模糊面容,以及她们辗转离去后无声的背影。

民国茶馆中摇曳的光影与情色

  从近代社会开始,大量女性工作者开始出现在公共娱乐行业里谋求生计。她们的身影,闪现在茶馆、戏院、书场或舞厅之中。这是一个重大进步,为中国社会的公共娱乐生活注入了清新的气息,也在不经意间,改变了女性的公共角色和性别关系。

  以汉口为例。这个城市借口岸通商之便,早在19世纪,就有女性出入于以往只有男人才能光顾的茶馆、戏院。在当时汉口最大的茶馆聚集地——后湖,她们时常结伴漫游,走累了便会到茶馆小憩片刻,并不理会这男性世界里投射来的目光——“后湖时有妇女结伴闲步,倦即愒坐茶寮,呼烟唤茗”;“弦歌喧耳,士女杂坐”(范锴:《汉口丛谈》)。另有一首《汉口竹枝词》则以更宽容和赞赏的口吻写道:“游观士女纷如织,茶坊无日无笙歌”。茶馆提供的演出与娱乐活动,是女子流连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中记:“望湖泉裹听笙歌,半是衣冠半绮罗。歇着数乘空轿子,惹他门口聚人多”,说明望湖泉茶楼里的女茶客,占据了茶客总数的一半。

民国茶馆中摇曳的光影与情色

  当然这只是女性在公共娱乐场所的抛头露面,无关生计。及至民国,汉口女性在公共娱乐场所谋生,已是十分普遍。除了戏院中鬻艺糊口的女艺人以及舞厅的舞女,茶馆里女招待的形象,在人们眼中越来越熟悉。她们的茶艺、样貌和故事,也越来越成为茶客们,甚至是街头小报记者热衷的话题。

  除了汉口,茶馆女招待还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纷纷涌现。对于以男性为主体的茶馆来说,女招待显然具有吸引顾客的天然优势。女性与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本就给人一种高度契合的感觉。女招待们具有心细、柔和、周到、和蔼的长处,在整洁干净的茶室环境中,以柔和细致的姿态为客人泡茶,展示得体到位、富有美感的冲泡礼仪,这样一种观感,的确会让人耳目一新,也显示了中国社会对女性的正面期待。

民国茶馆中摇曳的光影与情色

  1933年,《镜报》刊载了一组竹枝词,其中有一首提到,每逢夏季,很多茶馆都聘用女招待吸引茶客:“活动招牌款客人,优昙化作女儿身。借茶索酒都随便,香火前生有夙因”。词作者对此还有专门注释:“汉市茶寮酒肆,一入夏令都聘有女招待以款顾客。一茶一酒,靡不称心;柳腰樱口,更足销魂。此例一开,门庭乃如市焉。”这说明,茶馆女招待已经成为一种新兴职业,成为当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许多茶客都是冲着女招待而来,一些原本并无饮茶习惯的人,也因为女招待的特殊吸引力,愿意登上茶楼,享受浮生半日之闲。对一般茶客而言,女招待仅仅是一种服务性职业,并没有什么不妥。女招待倒茶的时候轻声细语,不似男跑堂那样动作躁切,会让人感到女子服务特有的温馨与舒适。她们穿着统一的服装,也足让人赏心悦目。有一段时间,茶馆经理还会给女招待订制学生服装,胸前挂起女学生的招牌,因为进入民国后,女子新学兴起,女学生那种不同于传统服饰的装束打扮,一派清新活力,引人瞩目,足以做为时兴的招徕手段。如是种种,都是女招待能够红火的重要原因。

民国茶馆中摇曳的光影与情色

  据《漫谈广州茶楼业》记载,有一位名叫大娣的商人,借助于五四运动后初兴的女子实业运动,以女权平等为号召,“在永汉路现北京路附近高第街对面首创一家平权女子茶室,继又在十八甫开设一家平等女子茶室,由麦雪姬主持服务工作”,两间茶室从掌柜到企堂、喊买,全部由女子担任。由于女性服务的独特韵致,口碑生意俱佳。“此风一开,各茶楼亦纷纷雇用女招待”;以致“民国九年,各茶楼多用女招待”,女招待开始在广州一时无比兴盛。茶楼竞争升级后,一些茶楼又打出诸如“女侍皇后英倾城小姐恭候光临”的广告,门前挂生花牌匾,以此吸引茶客。当时的红牌女招待,更被人们称作“茶花”,冠以“公主”、“皇后”等称呼。女招待之当红,由此可见

民国茶馆中摇曳的光影与情色

  可以想见,为了能在以男人为主的茶客世界中谋求生机,这些最早期的中国女性从业人员,多少要默认自己被观赏被凝视的境地。很多女招待也将人生目标定位于“找到如意郎君”,享受物质生活,并无更多独立自主的职业自觉。随着时间推移,也会引发人们的异议,中国早期的女权运动者林宗素,就曾对此有过相关的批评。

  女招待最初的基本工作,仅是每天掂着茶壶为客人斟茶奉水、拿衣接帽、侍坐迎送等等而已,但随着女招待人数的日益增多,茶楼服务的更新叠代,这个职业也就慢慢有些变味。

民国茶馆中摇曳的光影与情色

  毋庸讳言,对于男性顾客而言,女招待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例如有一位记者坦承,自己一听见“女招待”三个字,便起了一种幻想的希翼,并且他和同事们都知道,“‘五号女招待’对待客人有一种超乎普通之外的感情”。(王志忠:《两个女人——在一天晚上的事》《武汉日报》),1932年)男顾客之间有时也会因女招待争风吃醋,甚至酿成冲突,如报纸上曾登载“大鸿楼”、“新四美”里发生的桃色新闻。尤其有一个时期,政府对娼妓的管制比较严厉,开始有私娼混入女招待行列,并以茶楼为平台招嫖,制造了不少麻烦与纠纷。这说明女招待进入公共服务行业后,虽初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仍缺乏较为稳定的伦理依据和人文环境。

  当然更重要的冲突还是行业竞争。受时局影响,民国时中国城市服务人员失业是常态,以广州茶楼为例,有一年战乱频仍,近三百家茶楼酒室“一年内歇业者共三十六家”,“失业者达千人”,而女子茶室的生意一向要稳定些,这时茶楼男工便在其工会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抵制女工的措施,有时还会“派人到女子茶室,施行种种捣乱”,破坏茶室的生意。

民国茶馆中摇曳的光影与情色

  广州茶楼老照片

  面对男工的莽撞行为,一些大茶楼的女招待不甘示弱,她们联合上书广东女界联合会,认为本市酒楼茶室不得添雇女工的举措,明显偏袒男工,严重违背了男女职业平等的原则,请“加以维持并乞转陈当道备察,免受外界推残”。

  这样的行为令人赞叹,这些底层女性服务人员,面对冲突,并没有选择退让或忍气吞声,也许,正是茶室琐细的冲泡礼仪和劳作,催生了她们对自身状况的启蒙性思考,茶楼这样的公共空间,又使她们得以窥见时代和外面的世界,并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形成一种凝聚性力量,开始争取自己的正当权利。

民国茶馆中摇曳的光影与情色

  女招待们的集体行为,使得广东女界联合会专门派出代表向省署请愿,请求省长取消关于茶楼女招待的相关不合理禁令。在代表们的据理力争下,时任省长陈炯明表示酒楼茶室本仍可雇用女工,但数量要严格管控,同时“各酒楼茶室房及门帘,须一律撤去,女工服饰,须格外朴实”,以维护风化。

  尽管风波不断,当时《民国日报》一位署名啸霞的作者认为,“这事在我们看来,纯为恶社会罪恶底表现,不能专归咎于女工”。《妇女服饰的评论》则批评说,有伤风化之责任不在于女招待,而是“男子尊重妇女之心未兴”,这实在是超越时代的可贵言论。从现实生活着眼,大多数人对于女招待职业还是持肯定态度,认为是女性新开辟的职业,是女性职业发展扩张的必然,应鼓励其发展。

民国茶馆中摇曳的光影与情色

  广州女招待,是为民国时期最早出现的女性服务从员群体,流风所至,香港茶楼老板纷纷效仿,招雇香港的青年女工来做“茶博士”,中环各茶楼女招待蔚然成风。虽说这个职业技术含量较低,但已然成为香港女性走入社会的先声,意义深远。

  女招待在汉口、广州、上海出现之时,中国正处于一个令所有人感到陌生和奇幻的时代,烽火离乱,思想多元,乱花渐欲迷人眼,女性解放、男女平等域外观念纷至沓来。女招待群体因为人微言轻,他们在民国时期,在女权领域中的表现,显然有着时代的深刻印记,当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民国茶馆中摇曳的光影与情色

  她们在经历不公平待遇时,认为应与男工同样享有选举等一切权利,也已经懂得借用恰当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在茶楼酒室工会举行理监事选举时,女招待们“决交由今日出席社会局调处会之代表,据理力争,并准备倘不能取得选举权,则另行筹组女职工联谊会,实行自力更生”,已经把女性解放的内容扩展到了争取选举权上。这种意识,即使对当时受良好教育的上层女性而言,也是相当匮乏的。

  及至抗战军兴,这个群体也和这个民族一同觉醒,民族意识高涨,通过各种途径、方式为抗日救国做贡献。在一些捐献活动中,“尤以酒楼茶室女职工各会员捐输为踊跃。”在征募棉衣款运动中,她们不辞辛苦,“连日向茗客劝募”,部分茶楼的女职工,甚至还加入了当地的妇女抗敌同志会。

民国茶馆中摇曳的光影与情色

  在茶叶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在光怪陆离的晚近中国,“茶馆女招待”这个不起眼的服务群体,留给我们的,只是漫长的历史画卷中,一个模糊的侧影。我想起兰姆在《古瓷器》中的一句话:“那些抽象的男男女女形象,漂浮在小小的瓷茶杯周围,展现一个无拘无束的世界……也许,在那遥远的美丽国度,空气洁净,阳光明媚,什么东西看上去都是这样的。”

  这是异国文明对东方茶与人的浪漫想象。真实的生活当然不会这样浪漫,触目所及,都是卑微生计与一地鸡毛,充满了困惑、冲突和哀愁,女性的角色与生活的境遇,更是限制了她们。但这一切,毕竟都留存了下来,让我们看到了女性与茶文化空间高度契合的精神关联。可想而知,这些柔弱与抗争的片断,颖悟与启蒙的光影,这些人与茶之间的相遇和契合,随着时间的流转,还将继续演绎动人的光阴故事,点染历史的沧桑与绵长。

民国茶馆中摇曳的光影与情色

  作者简介:刘东黎,中国林业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著名作家,茶人。

责编: 张二亮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