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1年之后的普洱茶

  
  民国普洱茶
 
  公元1911年之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发顺畅,这一时期的普洱茶产品,是普洱茶历史上的一段品质升级的好时期,同时也是普洱茶这个小众茶类的知名度上升期。民国期间,普洱茶产品百花齐放,虽然说形状没有多少变化,但普洱茶的表现已经出现了几乎能想到的所有变化。表层现象是普洱茶的价格档位和汤色品种。现在喝普洱茶的人大多迷信普洱茶的树龄,普洱茶的年份,普洱茶的产地和料子。而在当时,这都是不被人提倡的,为什么?因为那时炒作普洱茶没这么“厉害”,同时大家更喜欢直接粗暴的方式看一款普洱茶,随着赋予它相应的价格。那时候的普洱茶的几个种类:七子元茶-红汤,粗配茶-淡黄汤。这里不在多写了,有兴趣的看这张图片。
  民国那时的普洱茶产品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普洱茶产品的包装。那时的普洱茶一般有三种:无包装,纸包装,竹箩笋壳包装。无包装的茶一般都是散茶散卖,类似于现今卖的散茶那种样子,买了随便拿个什么东西包着拿走。纸包装由于纸质太多就不一一说了,在当时有种叫油纸的纸,目前少见了。竹子材料做的普洱茶包装现在都常见,自然也不说了。
 
  民国普洱茶工艺
 
  民国阶段内的普洱茶,由于工艺多种多样,因此造成了当时百花齐放的普洱茶产品,或许当时那些产品并不能叫做普洱茶,我们姑且这样来看。
 
  李拂一先生《教育与科学》杂志:“(普洱茶经晒干初制后)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别质量装入竹篮。入篮须得湿以少许水分,以防齑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箨(俗称饭笋叶),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这里所说的红只是指叶底和汤色,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红茶不同)这种包装在用细篾缠牢后,还要用铁棍或木、竹棍对穿,钻上气孔,每件一般直穿3~5孔,横穿2~4孔,以利潮水后的自然干燥。
 
  这是目前能找到的民国时期的普洱茶制作工艺之一。但我们看上面那些茶,其实那时的普洱茶还有很多工艺,但是好像都遗失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了,但可喜的事,那些当年交易的茶品资料,给我留下了很多的线索。以当今制茶人员对于普洱茶的深入了解以及制茶工艺环境,那些相应汤色的产品绝对可以制作出来。但为什么没人这样做?或许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现在的市场能否还认民国时候的那种销售方式?或者换个角度来说,我们能否放弃现今对普洱茶那些间接的宣传介绍,直面简单的普洱茶汤色?
 
  民国普洱茶状况
 
  民国时期的普洱茶销售市场地域,已经达到了很多地区,但主销区还是沿海地带和边疆。就云南省内来说,当时主要是“绿茶”也就是汤不红的茶。由于当时普洱茶主要是指七子圆(元)茶,而在当时的人也很聪明,从料的等级和滋味来给茶定价。从芽茶滋味好于叶茶好于茶梗来看。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至于为什么?你可以自己去分别尝试下。但你喜欢茶梗多于芽茶我也没办法说什么。所以带“尖”的茶是很贵的。一般人在那个年代,很是喝不起普洱茶的,最简单的就是肚子里油水不够,喝普洱茶非常容易饿,不管是当时的黄汤还是红汤普洱茶。一般人也不爱茶叶中的“苦,涩,粗气,酸感”。大多喜欢的是香,甜,润。
 
  而在沿海地带的广东,香港,台湾,马来西亚等地,由于湿气较重,那时的交通也不发达,从云南运到那些地区要几个月时间。这期间茶叶的环境变化挺大。茶叶的滋味变化也非常明显,但由于普洱茶相对廉价,滋味香气也差,不多数人是伴花茶一起饮用的。而某些商人为了在广东当地增加普洱茶产量,直接采购原料过去添加广东茶料制作更多的普洱茶。这种做法促进了新普洱茶工艺的产生的同时也破坏了云南这边的利益。同时,一些大茶商为了做常年的普洱茶生意,库存普洱茶不断增多。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