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影响的多方面因素——茶山四人帮(26)

文/wkrcn
  王学普停了一下,看了看窗外,接着说:“k兄,这些年易武都有些什么大侠来过?”

  “首先是台湾人,然后是广东人,接着是云南本地人,再然后是全国各地的人,当然也有你们北京人。”

  “也就是说,现代易武茶还是由台湾人拉开的序幕?”

  “可以这样说”

  “这些年的易武茶你喝过多少?”

  “很多,但是我没有喝过的更多。”

  “那你喝过的易武茶当中,是不是台湾人的最好”

  “呵呵,目前为止我喝过的最好的是广东人的”

  “既然台湾人来得最早,又是普洱热浪的领潮者,再说台湾茶也有较高的工艺水平,而普洱茶又是越陈越香,从这些因素来分析,台湾人做的易武茶放到现在应当是最好的啊。”

  “我喝过的据介绍为最早的易武茶确实是跟台湾人有关,但并不令我满意。”

  “喔,说来听听”

  “那个茶有明显的前发酵现象,高冲起来有蜜香,混有一些梅子味,但若吊水浸泡出来,其滋味和香气就不能很好的融合到茶汤里,汤感和喉韵都很不好。”老k思索了一下“开始我是这样认为的,也许正是台湾人比较追求理想化的工艺,反而适得其反,由于台湾茶多为小叶种,所以他们到了云南后,发现云南大叶种叶片很大,杆很粗,而大树茶鲜叶的水份含量又比较低,他们担心杀青杀不透就失水过度,于是就将鲜叶萎凋后再杀青,从而导致了前发酵”

  “后来呢?”

  “后来我发现几个不对的地方,其一,若是萎凋过程中产生了香气,那么此类香气应当在当年就很浓郁,于是我对比了那些萎凋产生前发酵香气的放了几年的茶饼,发现一个问题,他们走的是两条路,于是我又再次喝了那个茶,最后我发现,那根本就是杀青不透然后在揉捻和晒青过程中产生的发酵。再后来,我直接和间接的接触了一些到易武来做茶的台湾人,我更加确定了我的观点,这些台湾茶人根本就不是什么研究工艺的茶界专家,而是一些从事茶叶销售或者茶文化推广类的人士,不过我还是挺佩服他们的,虽然这些同胞做茶并不是很严谨,但的确为易武茶的兴旺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你是如何做出的这个判断?”

  “很简单,其一,一个在制茶领域内有着良好从业经验的人,不可能不知道茶叶杀青的意义以及杀青透不透的标准是什么?其二,能在那个年代到易武来访茶的业者,必定是被普洱茶所吸引,不可能不知道普洱新茶和陈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他们应当知道晒青毛茶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样的茶大概会转化成他们需要的品质,再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中因为发酵而产生的高香会劣变,对于业界人士来说应当是一个基本常识。”

[page]

  “高香一定会劣变吗?”

  “我指的是因为酶促氧化反应而导致的蜜香和通过高温干燥产生的各类香气,举个例子说,摆放半年的猪油很好吃,因为会变得醇和,再放下去,就会变质,这个过程和新制晒青毛茶中的高香若干年后发生劣变的过程类似,不过在时间上有很大差异,所以绿茶红茶青茶类需要在低含水量和低温下存放。”老k喝了一口水,又接着说“一来防止劣变,二来防止出现陈味。"

  “等等,难道陈味并非普洱茶所独有?”

  “我曾经喝过陈年的单从,岩茶,红茶,乌龙茶,对比后得出一个共同点,凡是茶经过存放都会产生陈味,而且凡是陈茶都有类似的气味,而普洱茶之所以更适合存放,是因为它的制作工艺中既没有发酵,又没有干燥时的高温,所以没有产生明显香气的环节,在陈放过程中就没有产生劣变的气味来源,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紧压,因为紧压,导致了含水量较高,且不容易丧失,所以提供了更良好的陈化条件。”

  “照这样说,那普洱茶岂不是成了一种工艺了?”

  “对,绿茶,红茶,乌龙茶首先不都是工艺上的区别吗?”

  “那茶种和产区又如何解释呢?”

  “茶种部份嘛,更多的应当是体现在适制性上”

  “怎么讲?”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排除在某个省或者某个国家发现某个茶比易武的茶更适合制作普洱茶的可能性”

  “照这样的说法,如果某天此类茶树被发现,普洱茶岂不是就没戏了”

  “呵呵,没那么容易的,云南独特的气候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嗯?”

  “适制性不但跟茶树茶种茶区有关,跟气候也有很大关联,我指的是制茶需要的气候。”

  “这个怎么说?”

  “很多地方是做不了晒青的,譬如春天的潮州。”

  “湿度和阳光的原因?”

  “对,每个事物都会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才会有地方特征一说。” 

责编: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