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商故事:寻找走在半路上的88青

88青饼
  三四月份第一次去徐州时跟当地茶友茶商们喝了喝茶也谈了不少对普洱茶的看法。后来,家在南京的茶友小宋跟南京的F系茶经销商沈京华老师谈到:黄老师一定还有保留,他在选茶进茶时一定还有“杀手锏”。我觉得小宋的话很有代表性,一方面表现出了广大茶友掌握识茶辨茶能力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说明在推广普洱茶的过程中值得我们总结、归纳、思考的现实问题还有不少。理论必须密切联系实际,讲习必须切合实际需要。这篇博客的内容配合实际泡茶试茶,便是这次黄普第50期徐州高级班上的重要内容之一。

  喝着茶的时候是要想问题的,作为一个普洱茶的发烧友爱好者不想问题不会有精进,作为一个普洱茶商不想问题不但得不到精进还可能做不好生意。想茶上的问题,不但要想眼前正在喝的茶,经常还要回忆回忆以前喝过的茶以及这些茶的以前,猜测一下这些茶的未来,这就是所谓“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

  最近常常想着如下这些问题,提出来跟有兴趣的茶友茶商交流一下。

  一、要不要寻找88青的接班茶?

  尽管因为各种原因还有少数不同意见,但是88青被市场的认同是肯定的,尽管这里面还有不少炒作的成份。

  在我看来,88青不仅是中生代茶的标杆而且已经可以称之为旗帜了。88青之所以能够被市场肯定,其中的原因:一是目前能够找到的最早的有一定存世量的南方自然仓储的中生代茶;二是88青饼最早为我们揭示了合适的用料、成熟的拼配技术以及合理的仓储三者共同作用所带来的中生代茶的愉悦,并在传统普洱茶鉴赏理论之外为普洱茶爱好者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虽然有一定的存世量,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大部分爱好者和茶商的需求,所以“寻找88青的接班茶”这样的话题会时不常地出现。

  二、找到88青的接班茶不容易

  我们知道“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走进同一条河”,同样地,要找到与88青完全相同的茶是不可能的。即使在初加工时采用完全相同的配方原料、完全相同的操作工艺,但是会因为深加工时(即仓储阶段)的温湿度情况和菌群情况的不同,仍然不可能完全复制出新的88青。所以,我们在寻找88青的接班茶的时候可能要改变思路,摒弃完全复制的想法,尝试追求主要的品鉴指标上接近甚至超越。

  有人就说了,从中生代老茶中找,废话,老茶中还用找吗?干仓的92方砖很不错,有的甚至超过了88青,但有意思吗?价格也已经不便宜了。

  有人说分析一下88青的拼配成份比例,咱从头做起,哪怕多做几份放不同的仓,到时候总会有一两个仓是对的。这有可能成功,但是时间成本付不起。

  其实88青作为当年的一款普通茶品,其用料并不是最好的,拼配的比例也未必是最合理的。我们既然是寻找88青的接班茶,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用料和拼配成份与比例上呢?是不是可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品鉴指标的判断上呢?这样做,对于资深的普洱茶爱好者和茶商是可能的,但是对于普通茶友来讲仍具有很大的难度。

  三、88青与其接班茶的“与众不同之处”

  我们还可以再换一个角度来看。既然88青是当年勐海茶厂的一款普通7542,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在它的身上找到勐海茶厂改制前茶品的“与众不同之处”,这种“与众不同之处”一般来讲应该是勐海茶厂生产茶品所特有的,应该是88青饼主要品鉴指标的集中体现,应该可以让一般的爱好者与消费者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辨别出来。这种“与众不同之处”应该在改制前的其他相当一部分茶品中都具有,这些“其他相当一部分茶品”包括上了勐海茶厂产品目录的和那些没能上目录但与茶厂有着用料与加工密切关联的茶品。

  我想说的这种能够被普通爱好者和消费者一下子就辨别出来的“与众不同之处”,具体到品饮实践中就是在按《普洱茶基本冲泡方法》出茶、润茶以后,第三至五泡时闻带茶汤的公道杯,能够感受到的那种“味最酽”的感觉。充满了霸气力道,茶质厚重,果香隐现其间,更有甚者,敏感的人闻一下就有脸红心跳汗毛微张的现象。试茶时微苦略涩,但很快(一般在五至十秒)“苦化甘、涩转津”。

  这样的茶自然也要有一定的年份了,所以我称之为“走在半路上的88青”。上世纪九十年代早中期勐海茶厂生产的茶已经非常明了了,就那些东西,价格也摆在明处;近年的大益新生茶价格可以接受但从中还找不到只有南方存放达七八年以上中生代茶才具有的“与众不同之处”,如果存茶为投资的话,放到那时候只怕数量太多而难以实现投资目标;无论从辨别难易程度看还是从性价比的角度看,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2002年之间勐海茶厂生产或者与其有关联的茶品为最好。

  与88青比,它们确实已经走在半路上了,现在喝没问题,妥善存放几年会十分接近甚至超过88青。机遇好的话还能在价格上拣漏。

责编: 深水鱼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