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阿萨姆茶源真相——张宏达的普洱茶研究

  

    云南是一个植物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我们应该铭记这些为植物而生的功臣的名字,他们是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吴征镒、张宏达。而对普洱茶来说,最应该铭记的人无疑是张宏达先生。张宏达先生对普洱茶的贡献早已在茶学界广为人知,是他,通过自己的扎实研究,发现所谓的世界茶树原种——阿萨姆茶种,原来是普洱茶原种,断定了印度阿萨姆种茶树源自云南西南部,并把阿萨姆种改名为普洱茶种,科学地确定了普洱茶作为世界茶树原种的地位。由此,张宏达先生颠覆一段植物学研究的历史——一段被殖民者和历史功利所需而蓄意扭曲的植物研究史。张宏达先生对普洱茶的研究,无疑是茶学研究的一个历史转折,他不仅为普洱茶正名,还把茶源学研究引导向了还原真相的科学理性的道路。

  张宏达先生的科学研究远不只局限于普洱茶。在张宏达先生94岁高龄,获得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之际,我们有必要回顾他的植物学研究生涯,藉此铭记他一生的功勋,也藉此铭记一段中国科学家在艰难时代里庄严厚重的科学研究史。

  艰难时世,踏遍青山,

  成就植物分类学大师

  张宏达先生的科学成就是各个方面的,在植物学各个领域里如植物系统分类学、植物生态学、植物区系学都有卓越的贡献。但他首先是一位植物分类学家,向来以“学风严谨,富有创新精神”而著称,特别是关于“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种子植物系统”研究,是他的两大贡献。而在山茶科系统分类上的贡献,后世也很少有人能超过他。

  从植物区系学上来看,旧中国从事植物学研究的人廖廖可数,许多植物资料又为外国人所掌握。张宏达早年就决心为振兴祖国植物学而奋斗。他怀着对祖国丰富资源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即使在战乱年代仍然不畏艰难险阻,深入云南、贵州、广西、河南、湖南、以及海南、甘肃、四川、江西、青海、东北长白山、内蒙古大青山和澳门、香港、西沙群岛等地进行野外调查研究,常常风尘仆仆地从一个地方奔走另一个地方。几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全国的森林草原、荒漠和海岸带,并先后到达英国、越南、前苏联、日本和尼泊尔考察,他具有丰富的野外知识和广博扎实的植物等地理学和古生物的基础理论,学术创见、论著颇丰。

  张宏达最突出的建树,是在1981年提出了华夏植物区系起源的理论,早在60年代初期,他在《广东植物区系的特点》一文中提出了这一理论的雏形。1981年,他发表的《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应用大陆漂移和板块学说的理论,批判了被子植物北极起源和热带起源的观点。这一理论解释了世界植物区系的统一性,纠正所谓喜马拉雅植物区系传统理论。

  在植物分类学上,他先后发现过七个新属,近400个新种,负责主编和编写了《中国植物志》的金缕梅科、山茶科、桃金娘科、海桐花科、杜英科、椴树科等四个卷册及中国树木志17个科。他对金缕梅科以及山茶科的精湛研究,为学术界所瞩目,仅在山茶科他就发现三个新属217个新种,其中在山茶属中由他发现的新种达到146个。1998年,由张宏达教授主编的中国植物志山茶科,山茶种有238种。

  张宏达教授在山茶属分类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发现了众多的新种,而且在于他奠定和构建了山茶属的系统分类基础,其影响遍及世界范围。

  他以蜚声国际的科学成就被教研界尊称为“大师”。他毕生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耕耘,编著了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全面提出山茶属的分类系统,调整和修改外国人的山茶属系统,并以充分的事实和根据把阿萨姆种改为普洱茶种,作为世界茶树原种,由此在现代科学视角上奠定了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地位。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